“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的提出有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追本溯源,中体西用的初始状态来自林则徐和魏源的言行。林则徐在流放途中将他编纂的《四州志》交给魏源,后来魏源以《海国图志》之名在扬州出版此书,这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开山之作。因为开眼看世界了,特别是列强闯进来了,中国的统治阶层才知道泰西各国之强悍和中国处境的危险。怎么办?魏源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是“西用”的开始。进步思想家冯桂芬于1861年在《采西学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两句话已明显地含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到了1896年,孙家鼐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奏折中提出:“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鼐的一篇奏折只上奏过皇上,影响不广。身居高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于1898年撰著了4万余字的《劝学篇》一书。此书最初是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到了全书的结尾处“旧学”改为“中学”,“新学”改为“西学”。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其流行语,则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中体西用是《劝学篇》一书的主题。这本书受到了光绪帝的赞赏,命全国的官员阅读,所以它的发行量竟达200万册,并有英文和法文版本,而书名则被译者改为《中国唯一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