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至少产生了五十年的重大影响,它的本质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如何处理好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中国要“救亡图存”,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至今为止,认真地研究当年这个思潮仍是完全必要的。当今的中国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对外关系的问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份文化遗产,虽然有不足之处,但也包含着合理的、宝贵的成分。
要弄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从逻辑上说,我们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中学”是指哪些内容?所谓“体”是指什么?“西学”是指哪些内容?对“西学”怎样“用”才恰到好处?
“中学”是指什么?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洋务派所说的“中学”不是指一般的学问,而是指支撑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延续运行的那个核心的“学说”。这个学说的基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简称“三纲五常”。
中学为体中的“体”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指身体或形状,而是指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简言之,“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这个“体”,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学”和“西学为用”,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
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艺复兴以来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和多种形式的民主制度。
先说“中学”那个“三纲五常”。“三纲”己成无稽之谈。所谓五常,与“三纲”则大不相同,它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全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仁,即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义,就是个人对国家、对人民、对他人要有担当的勇气;礼,即遵纪守法,讲道德,为社会和谐做点贡献;智:不断学习,尊重知识和人才;信:当今全社会太需要诚信、诚实和诚恳了。总之,“三纲”已完全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五常”则是迫切的需要,我们要赋予它时代的内容,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德治国并行不悖。简言之:“三纲”死了,“五常”活着。死了的不可复辟,活着的继续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