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梦网上系列谈第二场
实录: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畅谈中国梦
2013年05月28日13:3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主持人:好的,谢谢吴老师。接下来各位嘉宾会在网上跟各位网友进行交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稍后我们中国网络电视台将进行在线图文直播,好了,今天的视频部分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央视网网友:请问杨飞云老师,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需要什么因素?

    杨飞云: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其实首先他要热爱画画,这是最最重要的。第二个,他在绘画上有才华,有感觉。但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你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的,你需要一个长久的专业的训练和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这样一个长久的准备、积累,然后在创作上才能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央视网网友:您怎么看待个性问题?

    杨飞云: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个性问题我认为不能强调,一旦强调就不自然,不真诚,个性是他内力的事情,只要他是真诚的倾听自己的,顺着自己的天性,按照自己心灵的,和他的悟性,和他的感觉、感动去创作,他的个性就在里面。当然了,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的东西和形成自己个性上自然而然的东西,那个是需要一个时间的,他应该自然生成,而不应该刻意追求。因为你的个性就在你的生命里面,吴冠中先生说,个人的风格像一个人的背影,自己看不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是自然的,别人能看见。

    个性还有一个东西,他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有特点的,他要认可自己的这个特点,他不能去,他可以欣赏别人的长处,但不可以比较。就好像一个梨子和苹果,同样是水果,每一个都有它的天性、特点,它如果去比较别人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个性就否定了。所以个性还有一个就是,要认识自己,哪些是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哪些是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有的短处不是可以补充的,其实是天生就没有的,那个不是缺点,而是每个人他有一个个性。

    央视网网友:您怎么看待油画的民族化?

    杨飞云:油画的民族化,油画是从欧洲传过来的,是欧洲人发明的一种绘画方式,当油画被引进来的那一天起,他就有油画民族化的这个问题存在,因为不是我们创造的,是外面引进来的。但是油画它只是一个,如果是把油画看成只是一个材料特点的画种,油画因为它的材料和它的独特性、表现力,它产生了和别的画种不可替代的一种,叫什么表现方式或者表达性、特性。同样,中国人,因为是学来的,所以要先去掌握油画这个特性,其实拿过来以后,融入中国的文化,表现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和中国人的现实精神,这样其实就是油画民族化的一个最根本的转变。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有这个表达方式的变革,还有在思维方式上的一种融合,还有在慢慢慢慢地得到中国人和文化界的认可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油画民族化产生了很多很多在变革当中的作品。但是真正的油画民族化,我认为是中国人掌握了这个世界性的绘画语言,来表现自由的、自如的、自主的表现它这个民族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这个就是油画民族化,并不是样式上的变化。

    央视网网友:请您谈谈您心目中的中国梦是什么样的?

    朱乐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定义,“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延绵五千年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虽然中国在历史上也遭受过异族入侵,但最后都被中华文化濡化,使入侵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充分说明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伟大文明。另外,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民族团结一道建造了一个共同的国家,如果没有“和而不同”这样多元文化共融的气概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另外,中国很早就与世界许多国家有密切的交往,在与不同国家的交往和相互学习中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历史,中国有句古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中华文化又是一个是一个容纳了许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伟大文明。

    但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在一百多年前,面对新的工业文明的挑战,我们落后了,在西方列强炮火的轰炸下,我们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的自尊开始一落千丈,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的学习西方,努力建设自己的祖国,努力寻找新的民族复兴之路。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终于走向了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正在绽露,这就是中国人的百年之梦,也是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央视网网友:你是如何理解“爱国主义”这个词的?

    朱乐耕:我认为要爱国,就必须要懂得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知道中华民族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是口头上的,还必须要有一批人真正去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讲清楚。我想这也是费孝通先生常讲的“文化自觉”的含义,要讲清楚我们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要让我们下一代有历史的使命感。要知道“仁、义、理、智、信”,要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核。也就是说,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

    央视网网友:请结合您自己的具体专业和自身生活来谈谈您所追求的中国梦。

    朱乐耕:我是一位陶瓷艺术家,所以会从“陶瓷器”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中国有句古话叫“器以载道”,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重视“器”的国家。中国人之所以重视“器”,是因为中国重视礼乐,是一个以礼治立国的民族。“钟鸣鼎食”是中国文人的生活,也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体现。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鼎是古代的一种食器。古人是在音乐声中进食,也是在音乐声中祭祀天地祖先的。这种在宗庙中供奉天地祖先的器物被称之为礼器。周朝最重要的礼器是鼎,重要的乐器是钟,统治者喜欢把一些国家大事与重大事件或铸或刻在钟与鼎上面,因此被称为钟鼎之文。这里体现的是统治者将约束人行为规范的“礼”与娱人耳目的“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乐统同,礼辩异”的礼乐制度。

    正因为中国的礼是以器物来体现,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是以“器”为国家象征物的民族。如国家的昌盛往往以“鼎盛”来表达,国家的改革则以“鼎革”来表达,还有“鼎立”象征着国家的立定精神等。中国人不仅以器为礼,还以器为美。所以,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美食不如美器”,因为重视礼,又重视美,还重视吃,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并成为一个以瓷(China)为代号的国家,甚至有专门为皇家制瓷的官窑。中国对“器”形而下的“用”的追求和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铸造出了中国瓷器之美,这种美曾震惊世界,十八世纪欧洲国家的皇宫贵族,如果不能拥有一套中国的瓷器,就会转辗不安,因为其是华丽风雅的象征,没有瓷器就没有华丽与风雅。但岂不知这种美不仅是来自瓷的质感,瓷的外形,里面凝聚的是中国人的礼仪精神和文化梦想,这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但近百年来中国人自己却失落了自己的瓷器之梦,餐桌上的美食不再有美器相伴,饭馆里菜肴满桌,酒气薰天,但餐具却粗俗不堪…….。

    记得我认识一位韩国的主妇,她告诉我,她特别希望能有一套雨天用的餐具,淅淅沥沥的雨伴随着窗外芭蕉的润绿,那是诗一般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用的餐具一定要非常别致;还有我曾住在日本人家中,那美丽的女主人,每天都为我换上不同的茶具,我惊异日本人生活的精致与讲究;后来又有机会住在美国人家中,热情开朗的西方人家里,竟然也有许多套讲究的餐具,平日里家常用的,大家庭聚会用的,节日用的,贵宾来了用的,还有讲究的刀叉,美丽的鲜花与桌布,用餐就像是艺术的展示。

    这些瓷器的文化,瓷器礼仪的讲究都源自中国,但现在却被中国人忘却了。我的中国梦是,中国人又能重新拾起这曾经的美好,不仅找回我们的美器,还要找回我们的雅致,我们的讲究,我们的高尚的艺术品味……..。让我们的生活不仅有物质的丰富,还要有精神的深度;让我们的生命不仅强壮,还要充盈着诗意与理想;让我们的社会不仅富足,还要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文化之大国。让所有的国家都向我们投来崇敬的目光。

    央视网网友:你为自己的这一中国梦已经做过哪些努力?

    朱乐耕:我是一位当代陶艺家,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我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在我所任教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景德镇陶瓷学院设立了生活陶艺和环境陶艺的研究生教学方向。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做了许多有关生活陶艺的探讨,创作过许多相关的作品。同时还将陶瓷艺术和当代建筑以及许多的城市的环境空间相结合,让艺术为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和公共环境空间服务。我曾经在韩国的首尔、中国的上海、北京、天津、九江等城市完成了许多自己的环境陶艺作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中国人生活中的艺术品质,文化品质。我认为,当我们生活在艺术化的空间中,当我们所使用的,所耳濡目染的“器具”富有诗意和艺术感的时候 我们的举止会更加优雅,我们的行为会更加文明。所以我觉得艺术家最重要的不仅是做作品,还需要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创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实,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和特质,因此,在创建中国人未来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更深的去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基础,所以我会常常阅读相关的书籍,为自己的创作增加修养和内涵。

    央视网网友: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对实现中国梦能有什么样的贡献?

    朱乐耕:以西方为首的当代先锋艺术大都是以破坏和反叛为主,但我认为,当代艺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破坏与反叛,今天是应该重新建立新的艺术秩序的时机。而在这样的时机中,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中国的审美思想,包括我们中国人所创作的当代艺术,能为世界的当代艺术贡献一份什么样的思考?这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也应该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因为其中包括了中国民族艺术的复兴。

    相比起西方艺术,中国的艺术更接近物我两忘,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也就是人与自己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一哲学基础来自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已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因此,中国民族艺术的复兴,也许将伴随的是世界当代艺术新的建设的开始。这种建设包括重新认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艺术所起的桥梁作用,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关系,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等。在这样的视野中,艺术不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与当代人类生活毫无关系的自在之物,其必须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回到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是有贡献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这一理论的发掘,不仅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贡献,也将对世界的当代艺术发展有贡献。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然要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要对整个的人类社会有所贡献,中国的当代艺术也一样。这是自己在理论上的认识。从实践上的认识来讲,这么多年,我做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是以人为本,以与人的精神世界沟通,与人的情感世界发生共鸣为出发点。现在我创作的这些作品不仅是在国内展出时得到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就是我在不同国家举办的个人展览会上,也得到了很强烈的反响。在2010年和2011年,我的作品曾经在欧洲的法国和德国巡回展。先是在法国的巴黎展出两个月,后来又到德国的柏林展出两个月,展出后,国外观众们反映非常强烈。因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上曾经非常有名,在欧美所有的重要博物馆里,几乎都有中国的瓷器。因此,欧洲人对中国古代的瓷器并不陌生,非常地熟悉。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经济落后了,中国的瓷器也开始不被欧洲人关注。所以呢,我的这次展览对欧洲来讲,既熟悉又陌生,如果说熟悉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是一个陶瓷艺术非常发达的国家,之所以陌生呢,是因为他们只熟悉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对中国的当代陶瓷艺术,他们接触的太少。当他们看到我的作品以后,他们感觉到其实中国的陶瓷艺术,还是有很多新的想法,有很多新的创造力,这让他们感到很吃惊,他们纷纷留下了他们很多对我作品的看法,也留下了他们对我作品的期待,甚至有人说,他们认为中国近百年的陶瓷艺术,没有多大的创新,有的新的作品有创新,但是基本上学习方的。但是看到我的作品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他们觉得我的作品既有中国的传统意味,但又绝对是当代的,是具有国际语言的。因此,他们从我的作品中不仅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在这期间,我还曾到美国哈弗大学做讲座,放我作品的幻灯片,因为我的作品涉及面非常宽,既涉及到生活陶艺,又涉及到环境陶艺,有器皿也有雕塑,还有墙上的装饰壁画。所以呢,当我做完讲座以后,很多人站起来鼓掌,问我你晚上睡觉吗?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我的回答是:中国是一个做万里长城和做兵马俑的民族,所以我们的作品都是浩浩荡荡的。我的作品能够在不同国家的人民心中激起共鸣,也就说明尽管世界的文化是多样的,但由于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导致了人类的情感和文化有许多的共同性,因此,艺术和文化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互相理解的。但这种交流和理解,只有在发展出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才会得到尊重,才会得到平等的对待。所以,我理解的中国梦,还包括了中华民族与世界不同民族的交流与互动,包括了在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我们中国人应该作出自己的贡献,并由此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