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社会经验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确保社会成员社会权利实现、积极应对社会风险、进而促进社会稳定的普遍做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并且,初步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面向城镇职工的保障向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保障、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改变。总的来看,成果来之不易,成绩十分巨大。但是,随着社保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社保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我国的“大国”国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保制度设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给社保体系建设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我国人多、地广的基本国情,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任务繁重、难度极大。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基数已经达到13.47亿,而且有可能达到15亿后才会逐渐下降。巨大的人口数量给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社会保障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从实践来看,社会保障的经费来源无非个人、雇主和国家。从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社会成员角度看,在充分就业、且劳动者占人群总数比例高的情况下,职工个人账户的“腰包”才可能鼓起来,一旦这两个条件受到冲击,这部分社会保障费用就很难收集。从需要配比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企业事业单位来看,在企业效益较好、经济上升时期,企业事业单位缴费积极性较高,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这部分法定支出费用很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另外,部分社会保障需要由政府来补助经费或“埋单”,这对于现代国家的资金筹集、运作和保值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总的来看,经济景气上升时期,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的资金筹集相对容易;但经济景气下降特别是经济危机到来时,资金筹集则相对困难。
2011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2.8亿、4.7亿、1.4亿、1.8亿和1.4亿,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超2.4万亿元,但平均下来,每项社会保险只能维持一个比较低的保障水平。可以说,社保经费不足,仍然是我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5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障人数达到 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在这样的硬任务下,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确定的要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由现在 11%提高到 15%—20%,“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估计要达到10万—15万亿,筹资压力十分巨大。
更多内容>>>欢迎进入【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