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做四件事
记者:您认为,今后中国创新面临怎样的形势?
万钢:自从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全球经济低迷旷日持久。可以说当前的金融危机之所以不能周期性地恢复,其原因也在于当前世界的经济结构与我们所生存地球的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倒逼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的变革和创新;3D打印技术、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正成为新的热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方兴未艾,带动健康产业、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产业不断壮大。这一切都表明,新技术的突破日益成为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动力,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得先机。
记者:面对机遇,科技工作应做好哪些准备?
万钢:8个字:原创、共享、人才、环境。
我国正逐渐成长为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原创能力不足,能真正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还不多。我们要清楚,今天的高科技就是明天的新产品。因此要提高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强化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和对海洋、空间、量子通信、合成生物等重要科学前沿的部署。
科技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科研活动封闭等是我们一直着力解决的老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动科学技术和科研设备的共享,为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撑。
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我们要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的培养使用,支持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同时,还要发展技能型、职业化的实践人才,包括职业化的农民。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抓好落实已有政策和正在试点、需要总结完善和推广的政策,还将根据新形势提出新政策新措施。特别要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同时,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从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等方面,引导和支持包括民办科研机构的发展。
总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另一方面要有全球视野,有效运用全球创新资源,谋划我们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