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破解难题
记者: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最早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涵盖了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市场创新、材料创新和组织创新等5个方面。很显然,创新不能与研发简单地画等号。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万钢:这两者当然不是一码事。创新的过程一头连着科技研究,一头连着产业经济,在这个创新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创新都是不容忽视的。举一个例子,淘宝网推出网购时,虽然借助的是网络技术,但使其从众多网购平台中脱颖而出的却是支付宝,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模式上的创新,科技才能真正变成第一生产力。
我们必须重视创新的经济特性和价值,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一系列重要的部署的着力点:2006年以颁布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2008年以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为标志,将科技支撑作为四大举措之一,发挥科技在克服当前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重要作用。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部署“十二五”规划纲要工作为标志,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为标志,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开启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实践证明,过去5年,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8年的48.8%上升到2011年的51.7%,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实施上述重大举措的关键是什么?
万钢:关键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其核心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近几年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三方面的重要进展:一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定,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市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促进了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科技管理正从管研发向管创新转变,推动了创新链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