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体 产品导向
记者:您觉得最能彰显我国创新活力的变化是什么?
万钢: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搞创新是出自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贴近市场需求,最了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只有顺应了市场的变化,才能做强做大。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等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中的决策、投入、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构建了9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20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着力培育产学研用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生态;依托骨干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6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67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人均发明专利、新产品收入等指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至4倍。
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就是,2012年我国全社会R&D支出已突破万亿元,其中企业占74%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批由科研院所转制的科技型企业不仅承担了航天、探月、对地观测、深海探测重大战略任务,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战略高技术成果,比如天宫一号与神舟9号成功对接,嫦娥一号、二号探月成功,我国试验快堆成功并网发电,深海探测器成功潜入7000米海底等,还把高新科技成功转化为市场产品,其营业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民用产品。
记者:政府“这只手”在指导创新时用什么作导向?
万钢:产品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它是物化的科技成果,具有明显的经济特性。无论是部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还是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都要求在技术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记者:对于一些已研发成功并展现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我国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其实现市场价值?
万钢:科技示范工程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尤其是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功不可没。在25个示范城市实施“十城千辆”推广示范工程,带动全国推广运行各类电动汽车2.7万辆;“金太阳”工程支持分布式并网发电等各项应用示范,总装机容量达5.8GW;“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应用LED照明灯具超过600万盏,年节电超过5亿千瓦时。在农业领域,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重点粮食作物,以推广优质新品种为导向,同时推广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先进栽培管理措施与成果,使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2%,为粮食生产“九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