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无言以对”的高端调研
“那次对话敲响的警钟,至今仍回响在耳畔。”记者1月中旬采访南空某指挥所信息化处处长项宗庭,他又提起了那件“难堪”事——
该指挥所新型作战指挥系统建设起步早、开局好,引来军事科学院专家教授专程调研“取经”。
不料,调研中,除了介绍系统功能、演示几套软件外,对于专家最关心的战役级指挥所在信息化战争中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理念等“高端”问题,指挥所应答者寥寥无几。
专家们无功而返,却给指挥所上上下下带来了强烈冲击。
“既要着眼现实,更要谋划长远,缺少战略眼光的‘中军帐’,无异于井底之蛙!”形势分析会上,指挥所党委向自己“开刀”,一系列制约战斗力生成的深层矛盾被晒出来:“树状”指挥体系环节多、效率低,“保姆”式组织筹划忙自己、闲部队,“摆演”式演习过场多、成效少……
随后,指挥所主动受领了军区空军体系对抗训练的试点任务,着眼未来战场需要,制订了新目标:打造一支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指挥班子。
登高望远。据指挥所司令杨志斌介绍,他们告别“以平台为中心”的落后观念,确立了以“信息主导、网络中心、体系作战”的系统理念。
打造“耳聪目明”的指挥中枢
走进指挥所所属某雷达旅,记者发现,指挥控制、作战筹划、效能评估、辅助决策等八大操作席位一字儿排开,大屏幕实时显示各雷达站点的值班情况。
“以前,由于雷达部队缺乏信息化手段,指挥所获取情报只能靠操作员记录电话上报,环节复杂、时效性差,目标识别靠人眼判明,容易出错。”指挥所参谋黄东海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增设“八大席位”,处理异特情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情报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记者点击指挥控制席“保障方案制作”框,预设任务参数,系统自动生成预设航线的保障方案,包括雷达探测接替、战斗等级转换时机等作战要素一应俱全。
“‘八大席位’属空军雷达部队首创。”指挥所领导告诉记者,运用音频、视频和网络进行实时指挥,指挥班子对防区战备情况一览无余,真正实现了作战筹划信息化、指挥监控可视化、质量管理精确化、空情处置流程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打起仗来更加成竹在胸。
将新装备转化为“硬实力”
在指挥所大院广场一侧,有一栋四层大楼,标有“战役训练中心”字样。指挥所参谋长助理许华告诉记者:“3年前,指挥所着眼指挥班子信息化素养提升,自筹资金建起了集导调中心、作战筹划、战术研究、任务规划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演兵平台。”
建是前提,用是关键。战役训练中心建成后,指挥所党委出台了一系列常态化训练措施,将“硬装备”转化为“硬实力”。他们以日常防空作战计划中的处置预案为背景,采取结合任务针对训、组织演练重点训、体系对抗联合训等方法,利用网络化指挥信息系统,组织指挥班子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实战化模拟推演和网上对抗演练。
不见硝烟滚滚,却见杀机四伏。走进战役训练中心,记者看到一场网上红蓝对抗正在进行。
“将红蓝对抗系统嵌入作战指挥体系,共享雷达情报组网实时空情,与战备值班实装系统紧密衔接,使对抗直通未来战场。”指挥所领导介绍说,各级指挥员根据战场态势自行决策兵力运用,方寸屏幕彰显运筹帷幄能力。
中军帐内,键盘声声,信息频繁发送;空中,战机出击,列阵九天之上;地面,防空部署,编织密集火网……一张联合防空立体网织就在陆空之间。
如此联合来之不易。红方指战员张学忠参谋忆起一桩糗事:一次实兵对抗,所属某雷达分队奉命机动至某阵地担负补盲任务。分队层层破障,好不容易抵达阵地,却因组网不成,情报发不出去,眼睁睁看着“敌人”溜走。
“体系对抗,参战单元多、协同难度大,没有一体化联合指挥手段,仗会越打越糊涂。”反思失利,该指挥所党委深刻认识到,未来战场,要想发挥“中军帐”的大脑功能,必须打通战斗力的“奇经八脉”。
为此,他们将所属各雷达站和防区空中预警机等情报源全面整合,构建联合空情预警体系;将目标信息从雷达情报组网系统直接引入火力单元目标通道,实现了从“传感器”到“射手”的无缝链接。
“通过强化多兵种作战力量的体系融合,将航空兵、地导、雷达、电抗等部队联成一体,实现了战场信息的融合和共享。”该指挥所地防处处长曾寿鹍对记者说,在前不久的基地化训练中,导弹某营在该成果的助力下,创造了全军中远距离地空导弹击落超低空远界目标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