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谢志强:“八项规定”是推动作风转变的一篇大文章
人民网记者  秦华
2013年01月21日09:0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开局,公众和媒体都十分关注和期待。就在短短半个月之后的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八项规定”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反映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上哪些新的风格、新的思路?就这些问题,人民网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谢志强教授,他认为,这“八项规定”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释放出了清正、清廉、清明的重要政治信号,反映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上的新风格、新思路,像一股清风扑面而来。

谢志强说到,习近平同志兼任中央党校校长5年的时间里,我们多次亲耳听到他的讲话。在他任总书记的这段时间里,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延续了他一贯的务实风格,感觉很熟悉、很亲切。这种务实的风格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个共同感觉,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求政治局成员带头到基层进行调研、密切联系群众、向实践学习,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同志也在多个场合提出了转变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比如开短会、汇报工作要脱稿等。“八项规定”的出台,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把我们党的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变成了具体的措施和行动。这样的开局让人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充满期待。

“八项规定”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知道,党的建设千头万绪,现实情况纷繁复杂,可以说党内和政府机关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作秀搞花架子、讲摆场等假大空的问题已经成为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积习,甚至在一些部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得非常严重,是造成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一些干部忙于文山会海,奔波于高楼大厦,忙于上电视要镜头,有的甚至为了所谓的排场气派让孩子们在风雨中苦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已经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如何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八项规定”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既是对群众诉求的一个及时回应,也是新一届领导集体自加压力和高度政治责任感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 ”可以说,“八项规定”就是在人民的诉求和党的责任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的桥梁。

“八项规定”事关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成效如何往往通过作风建设反映出来,体现为老百姓最真切的感受。从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表明我们党在作风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上问题没有放松过。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谢志强认为,这次中央抓作风建设力度大,有三个特点:

一是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把散在各处的相关要求系统地推出,将五个指头并成了一个拳头,出击有力。从要改进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调研到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从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到要规范出访活动,从要改进警卫工作到要改进新闻报道,从要严格文稿发表到要厉行勤俭节约都有明确规定。

二是规则化、制度化,任何一项要求,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无法达到目的,只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才能具有持久性和更强的约束性,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八项规定”决非权宜之计,应当把它看成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

三是操作性强,这“八项规定”很细、很具体,易于理解,易于在工作中层层落实。例如第二条规定,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第四条在规范出访活动时规定,要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次的作风建设是自上而下的。 “八项规定”首先约束的是每一个政治局常委和委员。要人家做,首先要自己做;要人家做好,首先要自己做好,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自我设限的姿态让人振奋。社会风气要好转,党风首先要好转;基层作风要好转,上层作风首先要好转。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习近平总书记讲打铁首先要自身硬,说的都是一个道理。这次,从上到下,通过高层的示范作用带动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转变、政府机关作风的转变;从里到外,通过党风的转变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这种顶层推动的方式让人感觉有力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八项规定”出台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民众普遍鼓掌叫好,相当多的海外媒体也纷纷给予了积极评价。

对于有人担心“八项规定”会不会只是一阵风,最终不了了之呢?

谢志强认为这种担心可以理解。毕竟,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已经积累了相当长的时间,涉及的领域很广,解决的难度很大。而且还涉及到许多改革的单位、部门和改革者个人的具体利益,光说不练,只小动不大动,都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党风的好转。因此,党的作风能否真正得以改进,关键取决于中央的决心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决心首先体现在是否敢于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敢于自揭疮疤、敢于碰钉子,从这次“八项规定”的出台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讲话中能够感觉到中央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从密切联系群众入手,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先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努力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好转,我们相信中央今后一定还会有更大的动作,包括在制度创新层面如何把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引向深入,使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待在更高层面上得到实现,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

“八项规定”为各地各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有的带有原则性,有的已经非常具体。“八项规定”出台一个多月来,许多地方和部门都制定了自己更为细致的具体要求,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强了,从高档酒销量的普遍下降,从电视对领导的报道时长,从广大老百姓的反映和媒体的大量报道来看,“八项规定”收到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八项规定”是推动作风转变的一篇大文章,需要进一步做细做实,需要长久的耐心和坚持。我们已经有了实干兴邦的坚强决心,有了并将进一步把“八项规定”量化、细化成可操作的科学标准和制度,加上人民群众切实有效的监督,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在实现自身作风建设大好转的同时,带领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高爽对本文也有贡献)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
· 谢志强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