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一次用“三个更加注重”描绘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这“三个更加注重”是:“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三个更加注重”,既揭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又明确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和节奏,表明了我们党对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不懈追求和不懈探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32.第一次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全面勾画出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十八大报告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其勾画出的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全方位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十八大报告勾画的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符合本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指明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这一路线图对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33.第一次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的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继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后,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两个比例”,是对民众政治参与热情和期望不断提高的积极回应,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意义。报告还提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提高专职委员比例”等。随着这些新举措的贯彻落实,必将更有利于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更能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34.第一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实质是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协商民主对欧美国家来说是一种正在讨论和研究的新的民主形式,用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而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之一。这正是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其他的如公共政策听证会等也都是协商民主的形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和优势之所在。落实“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尤其需要从党委和政协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等,这些必将进一步充实民主内容、丰富民主形式,增强我国社会发展的活力。
35.第一次提出“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内容,指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民主权利的重点是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并强调:“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反映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始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对基层民主的重视,也反映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不断提升,反映出作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在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方面显示出的巨大作用。
36.第一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论断,并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新的部署。现代社会,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状况,代表着这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水准,影响着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十六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八大报告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将法治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上取得的重大进步,反映了我们党坚持尊重法治规律和立足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取得的重大创新。
37.第一次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并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规律的结果,是对行政体制改革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这表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其核心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大报告用四个定语从政府职能、政府结构、政府效能、人民满意程度四个方面全面界定了服务型政府的特征,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报告提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降低行政成本”,“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商重大改革”等,都充分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的提升,标志着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正在得到进一步深化与落实。
38.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对于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对于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对于强化领导责任、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及时纠正错误决策和挽回损失,对于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权力的正确运行,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要求,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要求,反映了现代权力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了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着力点。
39.第一次提出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的论断。十八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一论断,不仅继承了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优良传统,而且揭示了统一战线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重要法宝的思想,必将促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必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将更好地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形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合力。
40.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动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倒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