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将求真务实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指出了认识真理、理论创新的唯一正确途径。求真,就是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之真;务实,就是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之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真与务实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结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13.第一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新的丰富和拓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革命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不断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新进展。
14.第一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概括和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表明我们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5.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有机构成。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相结合的高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也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16.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方略更加清醒和自觉。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我们制定规划、研究政策、作出决策、考虑问题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也对应着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因而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科学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因而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充分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17.第一次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一要求从新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也从新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丰富这“四个特色”的根本途径在于:(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更加注重实践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愈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完善、更加管用有效的现实路径和政策制度;(2)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3)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彰显民族风格,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4)坚持与时俱进,深刻研究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时代精神,科学回应时代课题,积极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注重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深切地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
18.第一次用“八个必须坚持”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1)明确建设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其目标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2)明确根本任务:“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3)明确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其目标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4)明确内在要求:“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目标是“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5)明确根本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其目标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明确本质属性:“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其目标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7)明确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其目标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8)明确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目标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八个必须坚持”,每一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全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要求和实现路径,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其中有一些首次进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新提法,比如在论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论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
19.第一次提出“全党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自信是信念坚定、开拓进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自信来自对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比较,来自对中国实际的正确认识,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就,来自我们在遭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面前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归结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20.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十八大报告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新目标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我们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和发展思路,到2020年,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新的明确要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其新目标是:“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充分表达了我们党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以法治保障民主和人权的坚定决心。(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新目标是:“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明确宣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其新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这表达了我们党全方位提升民生保障目标的信心和决心。(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新目标是:“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这些新举措全面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促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新思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应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必将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