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一次提出“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改革要求。这一要求最早出现于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但进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还是第一次,其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围绕这一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1)在经济领域,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在政治领域,通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3)在文化领域,通过“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4)在社会领域,通过“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5)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通过“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对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为在体制改革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22.第一次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论断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提出的重要观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既表明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存在的矛盾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也表明我们党对时代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发展新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有高度的自觉。在科学发展中,发展不再是仅仅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而是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发展;不再是某方面的片面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发展;不只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率先富裕,而是先富带后富,城乡、区域协调的发展;不再是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发展,而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方位发展的理念,贯彻于实践中,必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23.第一次用“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依靠”,全面阐释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体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这一新阐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相比,站位更高、视野更宽、措施更实,表明我们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谋划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24.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并阐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化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是在新形势下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路径认识的深化,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丰富。
25.第一次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论断。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还存在很多制约科学发展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对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作出具体部署。(1)“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一提法最早出现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将其写入十八大报告,是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深化和补充。(2)“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必将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表明税收不再只是筹措政府财政收入的工具,而且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是税制理念的巨大进步。应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4)“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这一提法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建立这一机制,充分体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要求,对缩小我国地区差异、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除土地以外,矿产资源、国有企业的公共利润都属于公共资源收益,这些资源的出让收益要共享,就应把其收益纳入到财政预算进行统筹安排,用以支持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5)“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十八大报告中这些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新思想,是对金融本质的科学认识,是对实践发展新要求的正确回应,是在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金融运行规律科学把握基础上,对金融的健康运行提出的全方位要求。
26.第一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这表明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对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形成了新的战略思路。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只有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才能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7.第一次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角度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全面部署。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托的主要手段。当前,无论是解决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是保持更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都需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在对经济发展规律深入把握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最早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这一提法,并首次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全面部署: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8.第一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论断。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论断。十八大报告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升到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统筹城乡发展有了新的规律性认识,找到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实行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比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等。这些新思路、新举措,着眼于对农民权益的充分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具体内容。
29.第一次明确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当前,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这四个定语,不仅揭示了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而且明确了以工促农的结果是城乡互惠: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既能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又能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工业发展;以城带乡的结果是城乡一体,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0.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二字,充分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作出了的新部署。(1)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是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时,对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容作了与时俱进的界定,用“多元平衡”替代了十七大报告的“内外联动”。多元平衡,就是既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也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增强对外经济的稳定性。这是我们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经验教训得到的重要结论。(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对外经济领域的贯彻落实。这一提法,比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重要扩展。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还包括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贸易平衡发展等,其基本要求是“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3)创新开放模式。主要是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4)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这是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5)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6)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7)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8)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