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第九章 做“伯乐”是伟大且快乐的事情
2012年12月20日14:4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对于国民党的选人用人弊端,爱国将领张学良在晚年谈到对蒋介石的评价时曾说:“他不使唤人才,他使唤奴才”、“不光用奴才,他也听奴才的”。他在回忆时还举例说明:

“那时我们开会,研究一个什么事,陈诚他不咋发言,那我们想他一定是同意了,那蒋先生也不吱声,这个事情不就等于决定了嘛。顾祝同跟我说:‘张先生,你信不信?今天这个会议决定的事,明天就会推翻。’我当时还不信。他说:‘会后啊,他(陈诚)一定到蒋先生那嘀咕去,你看,明天这个事情一定不是这个样。”会开完以后,我就去关内去了,有人告诉我说陈诚去蒋先生那了。这我就明白了,顾祝同说得对呀。”“我评论蒋先生,用我们北方话说,蒋先生愿意听小话。你正式跟他说的话,当然他也听,不是不听,但抵不过底下嘀嘀咕咕。”蒋介石喜欢这种会说小话的人,“所以他用陈诚啊,戴笠啊,他喜欢这种人”。这种人围在蒋介石身边,那真正的人才就不跟他接近了。“咱们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这些人才都无处投奔呐。社会上的贤哲,都不在政府里面做事,没有被运用。” 

对于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选人用人同样关乎成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强调“机遇难得”的同时,也强调“人才难得”。他特别指出:“别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评,这项工作做不好,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他还曾语重心长地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阶段,江泽民在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时也指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领导人才”。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力开拓,中国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民族复兴的任务仍异常艰巨,发展的形势仍复杂多变。继往开来,靠的不仅仅是路线、方针、理论、政策的正确,还要有能够将民族复兴不断推向历史新高度的优秀人才。对此,邓小平早就深刻阐释过:“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选得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道理很明显,只是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不够,还需要有人干。”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进一步提出:“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显而易见,任何缺少组织路线保证的理论政策,即使在完全正确和现实可行的情况下,也将显得苍白无力,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尤为重要的是,真正的人才往往不会被淹没。人才不为我所用,就可能为他所用,甚至为敌所用。我们要赢得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大的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赢得比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更强的竞争力和感召力,就必须将真正的人才从社会的各个角落中选拔出来、凝聚起来、使用开来。鉴于此,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将选人用人作为神圣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敢为“伯乐”、乐为“伯乐”、善为“伯乐”、能为“伯乐”,切实承担起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责。

总之,领导干部的职责千头万绪,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者,首推选人用人。面对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用好了人,就把握住了现在;选准了人,就赢得了未来。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当它能够以广阔的胸怀吸纳和集聚优秀人才之时,就是其兴旺的起点;而当它将大批优秀人才拒之门外或使用不当之时,则是其衰败的开始。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