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笔无形又有形的财产,因为它虽摸不到,却能用得上。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高、更远,会变得更睿智、更清醒。而以史为鉴的根本目的和方法,就是要与历史交朋友,把历史当做我们的益友帮助我们成长,把历史当做我们的挚友激励我们进取,把历史当做我们的诤友警示我们自醒。
到过圆明园的游客,都会把园中所残存的遗址作为必看景点。虽然,这个曾由康熙亲题园名,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后被外国侵略者烧成一片废墟,只剩下些许断壁残垣,但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它的敬畏。特别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记住它,凭吊它,还要将它永远作为教育和激励子孙后代的宝贵历史遗产。
1861年11月,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记录下了一年前在遥远的中国所发生的那惨痛一幕: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筐。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在一百五十年后的2010年,法兰西、英吉利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两个文物强盗”,同时,英法两国火烧圆明园入选“最大的文物毁灭罪行”。英法两国的殖民主义者创造了两项可耻的世界之最,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的历史教材。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遭受的耻辱、失败,所创造的辉煌、成就,都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视的宝贵财富,必须始终牢记、认真反思、充分借鉴。在民族复兴的漫漫长路上,它像一个警示灯,提醒着我们不走邪路,少走弯路;它像一个助推器,激励着我们永远向前走,不走回头路。这就是鉴史取势的魅力所在。
那么,历史对我们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如何看待党的历史上的错误和挫折呢?又应当如何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呢?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鉴史取势的实际效果。
一、没有历史,我们从哪里来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即已经过去了的客观存在。既然历史是“过去时”,那么,它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现在时”及尚未发生的“将来时”,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有人说,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的确,有了历史,人类社会才有了既往,有了延续,有了生存发展的依据。
对于一个人来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与历史相伴,会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饱满;与历史共舞,会让自己的前程更光明、更精彩。这就是历史,一个我们触摸不着却又可以在心里变得很实在的东西,它的光彩不会因时光的流转而褪色,它的魅力不会因风雨的吹打而消减。
提起学史、用史、鉴史的榜样,很多人会提到毛泽东。尼克松这位美国历史上唯一与毛泽东谋过面的总统在谈到对他的印象时曾说:他“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的确,毛泽东对历史钟爱有加。从他的讲话、文章、书信里,都可以领略到他对历史的深刻见解和独特造诣。早在学生时代,他就通读过《二十四史》,后来又再次通读全书,并作了大量的批注;他还曾七次读过《资治通鉴》,等等。从毛泽东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渊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历史功底,从历史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不能不说是他逐步成长为一位伟大革命领袖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周恩来所说:“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历史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周恩来说过:“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其间虽历经波折、饱受磨难,却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创造力,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较,中华文明的起源虽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唯一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从中华民族顺利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历史进步中得以产生和形成,更在中华民族应对各种灾难和反对一切内外落后势力的历史斗争中得以积聚和沉淀。因此,历史是一座精神宝藏,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更应认识到的是,“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用历史来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激励人民,这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和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面对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也“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鉴于此,邓小平在总结中国近代历史时,特别强调了用历史来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这一重要问题: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当然,提倡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发挥历史的资政育人功能,不能脱离实际,陷在故纸堆里不能自拔;更不能厚古薄今,凡事以古训为现实窠臼。孔子有句名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自谦不做“创始”的圣人,只做“传承”的后人。实际上,如果孔子只是古人的“传声筒”,又怎能成为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要敬畏历史,更要敬畏现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就说过:我们要从经典著作里学习研究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要从今天的历史里学习研究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从学习今天的历史入手,我们才能免“禁闭”之苦,享自由之乐。历史是一条线,谁也不能割断这条线。好古轻今,脱离现实,关在“禁闭室”里写文章,怕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吧! 这是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所应切实把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