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向何处去”的命运抉择。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奋斗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因而成为当时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事关全局、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当时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认为,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围,“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按照这种“两个凡是”的观点,党就不能如实地纠正毛泽东晚年发动和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另一种倾向认为,既然毛泽东晚年犯有发动和坚持“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否应当肯定、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是否需要继续高举,就成为问题了。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决顶住借口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在领导党和国家摆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进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过程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他指出: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不但在历史上曾经引导我们取得胜利,而且在今后长期的斗争中,仍将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对于党的这样一个重大原则表示任何怀疑和动摇,都是不正确的,都是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创造性地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科学评价,这也成为邓小平一生中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
更值得寻味的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是孤独的。虽历经坎坷和曲折,但民族复兴的历史始终没有被割断,民族复兴的接力棒更是代代相传。在二十世纪最后一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结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而毛泽东科学地评价孙中山,邓小平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留给后人的则不仅仅是一部完整的精彩世纪画卷。在我们为这三位世纪伟人的“英雄相惜”而惊叹之时,也深深地为他们的远见和胆识所折服,为他们对民族的忠诚和无私所感触,更为他们对复兴的执着和坚韧所激励。
那么,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首先,只有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才能科学地评价历史。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棵大树,那历史人物就是这棵大树上的枝叶。而大树之所以看上去繁茂,首先在于有枝叶的装扮。任何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实践,都不只是反映他个人的思想和实践,也体现着他所处时代的历史烙印。像孙中山这样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历史人物,是当时先进力量的代表,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他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一代革命先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最高水平。否定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实际上也就否定了那一代革命先驱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光荣历史。
其次,只有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首先是一个有自豪感的民族。民族自豪感不仅来源于本民族现实的整体状态,也来源于其有没有一段光辉的历史。而历史人物的实践,是历史的具体化身和生动体现。一个民族的伟大历史人物的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本民族的认同、忠诚和热爱。如果由于否定本民族的伟大历史人物,从而实质上起到否定本民族历史的效果,那民族自豪感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历史根源。而失去了民族自豪感,必然导致民族离心力增加。赫鲁晓夫及后来的戈尔巴乔夫全面否定前苏联党和国家历史及其领导人的种种做法,对于前苏联的解体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第三、只有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切真理都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教训不仅从现实实践中来,也从历史实践中来。而伟大历史人物的实践,则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供了最直接、最鲜活的素材。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中汲取了经验教训,才能够站在孙中山的“臂膀”上开启新的革命征程,领导人民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正是从斯大林晚年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才翻开了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篇章。
总之,历史永远是高悬在执政者头上的一把利刃。它可以成为自己手中的武器,也可能变为伤及自身的钝器,关键取决于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历史、评价历史。我们常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而知兴替和明得失的根本前提,是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历史及其历史人物。只有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到“鉴史取势”,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在新的起跑线上将民族复兴的国家大势不断推向前进。、
(选自王浩雷《国家大势》,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