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第四章 鉴史取势:读懂那些事、那些人
2012年12月20日13: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评价历史人物:从毛泽东的一篇文章说起

人是什么?“不是天使,就是魔鬼”,这能否成为评价一个人,特别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和准则呢?

解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一篇文章说起。1956年11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领导者是孙中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其领导者是毛泽东。那么,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如何评价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孙中山,这本身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味。

这篇文章的确不简单。文章写作的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我们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于是,党开始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

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与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相比,党缺乏充分的理论和思想准备,也没有实践经验,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使然,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在政治上站到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经济上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并获得来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经济援助。实践证明: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前苏联援助我国的一百五十六个项目,就对我国奠定工业化基础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但是,前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而前苏联的成功经验也未必都符合中国实际。

同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就充分暴露了这一点。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鲁晓夫突然抛出了一份长达四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揭露了斯大林独断专行、滥用权力,特别是粗暴地践踏社会主义民主、破坏法制,将肃反斗争严重扩大化等错误。客观地讲,这个会议破除了长期以来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打破了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不顾国情、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式束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起到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但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基本倾向是全面否定斯大林,而这种不考虑历史环境、缺乏全面分析的评价态度和过于轻率的做法,实际上所导致的后果,却是否定了整个斯大林时代及其苏共的那段历史。再加上西方有些国家利用这一报告掀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制度的恶浪,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这种混乱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就是同年6月在波兰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和10月发生的匈牙利事件; 而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方面,则一度出现了退党风潮。

那么,如何看待苏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如何评价斯大林的功过,把他看作天使,还是魔鬼?这成为困扰各国共产党人的现实难题。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人物,也异常紧迫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把斯大林从天使打成魔鬼,而是把他还原回人间。同年8月30日,在分析和总结了前苏联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指出:

苏联发生的错误,像斯大林的错误,它的位置是什么呢?是部分性质的,暂时性质的,虽然听说有些什么东西有二十年了,但总是暂时的,部分的,是可以纠正的。苏联的那个主流,那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经过十月革命变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了社会主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所以,要加以分析。我们说过,对斯大林要三七开。他们的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

当然,这个评价是否完全公允,这里不作具体讨论。事实上,毛泽东也说过,对于斯大林的错误,究竟是三七开,还是二八开,还是可以讨论的。但与赫鲁晓夫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不同,毛泽东始终认为,斯大林的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这个基本评价,并不受个人好恶所左右。同年9月,毛泽东在回忆起新中国成立伊始访问前苏联的情况时就说过:“我在见到斯大林之前,从感情上说对他就不怎么样。……他和列宁不同,列宁是把心给别人,平等待人,而斯大林则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这种气氛。我见到他以后就更不高兴了,在莫斯科的时候和他吵得很厉害。”他还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这不是对斯大林个人的,而是对苏联党的。延安的那篇文章,我抛掉了个人感情,把他当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那篇文章还比较有生气,其他两篇不是出于内心意愿,而是出于需要。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矛盾的,感情上不愿写,但理智上不这样不行。” 可见,从个人角度看,毛泽东对斯大林并没有太多的好感。那么,毛泽东又为什么要在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后,挺身而出为自己并不喜欢的斯大林说句公道话呢?而且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常讲、反复讲。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评价历史和人物,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从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悟到,他所遵循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倡导的那种历史的、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也正是循着这种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他在两个多月后完成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这篇文章的写作和发表,一方面,可以向赫鲁晓夫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表明我们对待前苏联和斯大林问题的总体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被“斯大林现象”所惑、所缚、所累的人们,明确阐明评价历史人物所应坚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