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新部署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此,十八大报告与时俱进地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同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新部署,这也是十八大报告结构布局上的一个新特点。
这个新部署,概括地讲就是“五个加快”: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求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要求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求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五个加快”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衔接,与五个方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配套。就两者关系来讲,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结果。两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
三、完善经济体制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在这一部分讲了八个问题,十八大报告整合成为五个问题,其新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是第一次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呢?新发展方式的立足点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点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动力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这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点和五个“更多依靠”的动力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特点、新要求。
二是第一次提出“四化同步”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表述是“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十八大报告第一次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表述,并明确要求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怎样实现“四化同步”呢?就是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四化”同步发展是我们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从“三化同步”到“四化”同步发展,增加了一个信息化,契合了时代特征,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信息化覆盖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与其他“三化”相互促进。“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第一次提出“三个平等”的新要求。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从而对不同市场主体法律上平等保护和经济上平等竞争的“两个平等”,这是我们党关于所有制经济理论的一次飞跃。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定位为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关系;同时,第一次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同市场主体“三个平等”理论。这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其中,“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打破行业垄断,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并构建与企业体系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体系,让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拥有平等使用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机会。
四是第一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论断。创新驱动发展,是2012年6月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他强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让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安全、更幸福;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为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科学咨询。在“7·23”重要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经济学角度讲,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来讲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要素结构变化,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开始减弱,“土地财政”无法持续,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拉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要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即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形成“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内涵式集约型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五是第一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发展的难中之难。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都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在新形势下,怎样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大报告阐述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等。这七个方面的措施中,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是根本,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是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核心,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是动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