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化同步”推进现代化进程
省委党校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朱艳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今后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导向。“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关键性战略部署,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其核心在于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四化同步”发展又成为科学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首先,“四化同步”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相互关联,又良性互动,构成了完善的结构体系。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持工业化,信息化又渗透到三者之中,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构成共同发展的整体,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其次,“四化同步”是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在“四化同步”发展中,需要将工业化发展的速度、信息化的程度、城镇化的质量和农业现代化的效率协调起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信息化成长,利用工业化实现的成果反哺农业,利用城镇化的道路提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内在潜力,实现“四化”协调发展。第三,“四化同步”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新型工业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信息化实现科技
可持续创新的动力,以城镇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以农业现代化提供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产品供给能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阶段,信息化进入到成长阶段,城镇化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进入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在这个特殊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四化同步”发展不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而农业现代化进程较慢,“四化”之间还没有实现完全同步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工业化不仅有能力完成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支持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基础保障。
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就是发展的不均衡性。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调整压力、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提升压力、农业现代化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增强的压力、信息化的加速成长压力等问题成为影响“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四化”各自的发展规律,又要适应新时期对“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以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发挥工业化和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反哺作用和支撑作用,发挥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智能化为途径提升信息化的水平,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以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农业现代化,这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化”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是同步推进“四化”的根本要求,必须牢牢把握“四化”联动的结合点、推进工作的着力点、政策措施的切入点、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