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大建设全面协调推进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统筹,又必须以局部与全局特定关联的整体性结构思维,实现关键环节重点推进和突破。从改革发展现阶段看,统筹“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必须重点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促进要素组合方式优化调整和有效配置,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实际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
制度创新蕴含的巨大红利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理论研究证明,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主要决定因素。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注重制度创新对社会生产的重要性,并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对此做出了系统科学的总结,在理论上阐述了上层建筑需要不断改革完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进入20世纪后,西方经济学家逐步走出了要素决定论,将技术进步和制度要素引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架构,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新制度经济学更是提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通过制度创新与变迁提高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发展经济学家对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后进国家经济发展史研究表明,成功发挥后发优势、有效开发借用技术需要制度创新支持。战后世界银行在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半个多世纪的扶贫开发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制度创新能否不断取得突破,是后发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
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制度创新是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重要举措与坚实保障。30多年来我国能够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突破,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持续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持续推进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打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等旧体制的束缚,释放了强大发展动力,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就由1978年的3亿吨跃上了 4亿吨台阶,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34元迅速上升到355元(年均增长18%),不仅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农民工)、资本和市场。又如,对个体经济及私营经济合法性的再认识,促进了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因素。1995年,我国乡镇企业产值已达到国内总产值的1/4强,解决了约1.3亿个乡村就业岗位。再如,对国营外贸垄断格局的打破,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的贸易新格局,使我国迅速成长为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对外贸易成为21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改革开放推动的一系列重大制度突破,释放了巨大制度红利,充分调动了社会发展资源,促进了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发展。
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丰富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均表明,制度创新是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更为重要和持久的推动力,改革开放是推进制度创新、持续释放制度红利的重大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