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衡量標准與科學內涵

張佔斌

2016年11月09日08:40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9月下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衡量標准與科學內涵

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到了決勝階段①,“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就是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從溫飽到總體小康,從“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中共十二大到十八大,不斷提出、更新和擴展全面小康的標准和評價方法,全面小康社會的標准是伴隨著實踐不斷深化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新理念,清晰地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這個藍圖告訴我們,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綜合體系,不僅要強調經濟因素,也包括社會轉型、民主進程、文化建設和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准是一個綜合、廣泛、系統的范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小康社會”首先是一個經濟概念,但也指在生活比較富足的同時,法令嚴明、安定和諧的一種社會狀態,是次於“大同社會”的一種理想社會模式。小康社會的內涵具有動態性,經過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的接力推進,從小康概念的提出到總體小康的實現,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現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統領。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實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對小康社會內涵的認識逐步深化。改革開放之后,在謀劃和構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時,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目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通過對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學習和觀察,開始思考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問題。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用“小康”來描述中國的現代化:“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②這是根據我國當時的發展水平和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得出來的戰略構想,是鄧小平對中國當時的國情及當時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出的務實的階段性發展目標。

下一頁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