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衡量標准與科學內涵【5】

張佔斌

2016年11月09日08:40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9月下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衡量標准與科學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人民為中心是根本。中國共產黨人對小康社會建設的探索,始終貫徹著一條主線,就是將人民作為最高的價值主體,一切從人民出發,一切落腳於人民,以人民的利益和發展作為評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敗的標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拓展,提出“共享”的新理論。共享,就是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在建設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從當年強調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今天強調全體人民的小康,這是黨和國家發展方針的一個重大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加了新內涵。縮小社會收入差距,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是實現“共享”理念的重要途徑,優化收入分配格局關鍵是讓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建設“橄欖型”社會的重要基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個環節。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要項項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是重點。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標志性指標,是“十三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庄重承諾。按照世界銀行現行標准,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就國內生產總值而言的,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是全面的,是要惠及十幾億人口、收入差距縮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的,是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公平正義等取得顯著進步的。與這些目標要求比,目前一些方面還存在著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是現有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和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能否最終實現,關鍵是要解決農村人口的貧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隊的小康,絕不能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排除在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就是農村還有5575萬貧困人口。如期完成脫貧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目標、底線目標。隻有打贏脫貧攻堅戰,才能凸顯全面小康社會成果,讓人民群眾滿意、國際社會認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是關鍵。這是實現中國夢的戰略保障。我們原來提出的“總體小康”還是較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我們要發展成為更高水平、內容比較全面、發展較為均衡的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小康,是“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小康,等等。隻有這些真真切切的夢想內容,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努力,能夠確保在2020年最終得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最終得以建成,這個夢想才有意義,才能激發人民實現夢想的信心和斗志。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標准是經濟發展方面,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習近平同志指出,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達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的標准。評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於重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速度、方式、結構、動力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並不容易,對我們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改變過去那種跑馬佔荒似的粗放增長,改變過去那種拼資源能源的規模型增長,改變過去那種拼低成本要素的速度型增長。這裡的改變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要有一定速度,但這個速度應當是綠色的GDP、創新的GDP,必須有質量、有效益。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協調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雖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了,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