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衡量標准與科學內涵【3】

張佔斌

2016年11月09日08:40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9月下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衡量標准與科學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准不能僅僅簡化成有限指標

一直以來,很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是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強調工業化發展程度,這是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線性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使得一些新興發展國家在短時間內經濟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它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資源過度消耗、貧富差距過大、生態嚴重破壞等等。從上世紀60年代以后,世界各國開始反思這種發展模式,以應對這種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帶來的嚴重后果。各國都認識到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等於發展,物質富裕不等於幸福。社會發展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相互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是“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達到了全面小康標准,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這就算不上真正達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的標准。④從黨的十八大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我國對小康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有如下幾個標准。第一,經濟建設方面,要保持中高速增長並持續健康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具有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二,社會建設方面,重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其重要的內容。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解決好群眾最關系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們有更多的獲得感。第三,政治建設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健全權力運行約束和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第四,文化建設方面,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使得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發展文化產業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第五,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建設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美麗中國。這五條標准是一個整體性的標准,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任何一條達不到,都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准和評價方法的時候,要充分體現五大發展理念,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自從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小康社會”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但大部分集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近年來,為了評價我國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就,測算與全面建成小康的距離,一些研究機構提出了全面小康指標體系。以指標體系衡量,能使人直觀看到全面小康建設進展情況。2008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該方案中的指標體系是由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等6個方面23項指標組成。⑤

根據2011年12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展順利,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201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達到80.1%,比2000年提高了20.5%,平均每年提高2.05%。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加速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亦正在加快向前邁進。

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2月29日發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2015年GDP總額初步核算為67.67萬億人民幣,比上年增長6.9%。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9.0%、40.5%、50.5%,第三產業首次突破50%。人均GDP為49351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10%﹔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全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3304億美元﹔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

社會保障力度大幅度增強。《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的社會保障建設取得新進展,參加各種社會保險人數增加,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扶貧標准計算,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5575萬人,比上年減少1442萬人。教育科技和文化體育事業較快發展,全年高校招生人數、在校生和畢業生人數繼續增加﹔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4220億元,比上年增長9.2%,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0%﹔衛生和社會服務事業不斷改善﹔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6%。

從以上相關標准來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取得了決定性成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6大方面23項指標——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都有較大提高。除了國家統計局,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它是由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結構、科技文化、民主法制和生態環境等6個方面28項指標組成。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及一些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