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引領經濟新常態 邁上發展新台階

——關於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對話

2016年08月18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主持人:

理論部高級編輯 張怡恬

嘉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劉 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高培勇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如何理解新常態的基本特點、科學內涵?如何把握新常態下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如何在新常態下更好地開展經濟工作?今天刊發的理論對話和大家手筆,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深入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主持人:習近平同志指出:“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如何理解這個大邏輯?

王一鳴:新常態是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特征的概括性表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象,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是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的基本前提。習近平同志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作了精辟概括: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可見,新常態最直接的表現是經濟增速換擋,但本質上是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

從國際經驗看,追趕型經濟體在經歷一個階段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增速回落現象。在這個過程中,隻有那些堅持實行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順勢推進經濟轉型、實現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經濟體,才能成功邁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從國內發展看,經歷了“井噴式”擴張的傳統制造業,在市場需求變化的情況下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繼續依靠要素高強度投入、產能大規模擴張和消費排浪式增長來拉動經濟高速發展的路子已經走不下去了,不調整沒有出路,不主動調整也會被市場逼迫調整。隻有改變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順應經濟的內在變化加快調整步伐,才能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由此可見,經濟下行和增速換擋固然是挑戰,但也是轉方式、調結構、換動力的機遇。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是實現我國經濟向更高水平躍升的內在邏輯。

高培勇:追溯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新常態概念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到,從第一次將經濟工作的目標定位於“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到提出“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的全新命題,從第一次賦予宏觀經濟政策以“逆周期調節和推動結構調整”的雙重功能到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從全面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到將其高度概括為經濟發展新常態,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到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再到勾畫中國未來5年以及更長一個時期的發展藍圖……在過去3年多的時間裡,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理念、思想、戰略與時俱進,更加科學。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既是我們黨在新常態下提高經濟工作水平的智慧結晶,也標志著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綜合來看,我們已經處於一個與以往大不相同的環境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隻有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才能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