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引領經濟新常態 邁上發展新台階【4】

——關於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對話

2016年08月18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主持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入認識發展規律、洞悉國內外發展大勢基礎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舉措。“十三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應該如何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

劉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發展,與西方經濟學供給學派的主張有著本質區別。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外部周期性因素,但根本上是內生性結構問題,主要是供需結構失衡,供給能力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接作用於生產者和勞動者,影響的是企業成本、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對於新常態下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供給方面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可以在保持需求穩定、物價穩定的同時更為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將重點解決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區域結構、技術結構、就業結構、分配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因此,無論從微觀、宏觀還是從結構方面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於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決定性意義。

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宏觀政策條件,首要的是協調好需求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一方面,不能以強刺激政策過度擴張需求,這會減弱對過剩產能、劣質產能的市場壓力,阻礙去產能進程,甚至加劇產能過剩和經濟泡沫。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以有效的需求管理營造穩定的宏觀環境。需求管理雖不能從根本上克服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但能緩解總量失衡問題,進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贏得時間、創造條件。這就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宏觀政策組合鬆緊適度,“鬆”要能保証必需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穩定的就業,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但其底線是不能由於“鬆”而刺激出大量新的低端需求、制約經濟轉型升級的腳步﹔“緊”要能保証給市場主體足夠的競爭壓力,以市場力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其底線是不能由於“緊”而使宏觀經濟出現衰退。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