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實錄:馮仲平、賈文華解讀“習近平主席歐洲之行”

2014年05月14日13:5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圖:訪談嘉賓與主持人在直播間 (萬鵬 攝)

>>>進入直播頁面

相關新聞:

馮仲平:未來中歐關系的“2.0版本”利於世界和平發展

馮仲平:習主席“獅子論”揭示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必然性

馮仲平:“各美其美、天下大同”文明秩序觀充滿智慧

賈文華: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 文化力建構必不可少

賈文華:習主席訪問歐最大亮點是對文明互鑒交流的彰顯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收看人民網訪談節目。今年3月22日-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11天訪問當中,習主席共出席了84場活動,媒體評論,這次習主席的高密度、快節奏的訪問開創了中國外交史上的諸多第一。今天我們在演播室為大家邀請到了兩位教授和我們一起來為大家解讀習近平主席這次歐洲之行。我們來認識一下二位教授: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教授。

[馮仲平]:各位網友好。

[主持人]:馮教授身邊這位是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賈文華教授。

[賈文華]:各位網友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歡迎二位和我們大家一起來解讀習近平主席這次歐洲之行。剛才在開頭也說到了,這次習近平主席通過很多高頻率的會談包括演講闡述了一系列的中國主張,國內國際對於習主席這次訪問給予了很多評價。首先請教二位,你們認為這次習主席的歐洲之行的最大亮點或者你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馮仲平]:這是習主席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第一次歐洲訪問,所以,各界都給予了很大關注,歐洲的媒體覆蓋的非常大,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報道。我個人感覺,一方面,他這次行程特別多,你剛才講了有80多項活動。從這次訪問總體來看,訪問先從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開始,還有兩個重要的機構,一個是聯合國教科文總部,是在巴黎,還有一個就是歐盟總部,這兩個機構都是我們國家領導人、國家元首首訪,以前從來沒去過。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在我看來,特別強調習主席利用這次機會發出中國聲音,確實這次是非常之行,非常訪問。從這個方面看,在荷蘭參加核安全峰會,第一次闡釋了中國的核安全觀,中國作為一個核國家,核能越來越重要。在法國,正好趕上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在這個紀念大會上,有人說中國醒獅動,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談中國和平發展觀。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全面闡述了一個當代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我覺得這些演講,包括他在四個國家訪問的每一個國家都發表了一篇文章,這都是史無前例的,以前從來沒有過。這麼密集地向歐洲傳遞中國的聲音,就是這次訪問的一大亮點。

[馮仲平]:好多國外專家說習主席是杰出的政治家,我認為還是一個杰出的演講家。

[主持人]:這是馮教授的第一大感受,就是創下了很多第一。我們想聽聽賈教授的觀點。

[賈文華]:我也非常認同馮教授的觀點。習主席訪歐確實開創了諸多第一。就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習近平訪問最大的亮點或者它的最大的特點,可能也是我們原來不是特別強調和關注的,就是他對文明互鑒、文明交流的突出與彰顯。我們一般人都知道,中國與美歐國家在意識形態、制度屬性以及我們的價值觀念,還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等各方面,都存在重大的差異,而我們以往大都注重於現實利益范疇之內,或者是意識形態考量范疇之內的這種對外交流與活動,往往會造成合作方之間缺乏必要的相互認知和理解,會導致沖突和矛盾。從這個角度來看,習主席站在文明這樣一個高度來重新鑒定中歐關系,並推動中歐合作,實際上從歐洲人的角度來表達了我們的一個意願。

[賈文華]:世界上存在多種多樣類型的文明,但是每一種文明本質上都是特定地區、特定時代,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集成,它本質上大概不能夠從,比如說優劣或者是好壞來界定,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從文明的角度,可能跳出了很多具體實際問題的制約和束縛。文明從詞干上來講,最早的civics是在古典時代指公民、市民,好象是18世紀法國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人類的朋友》,他在那本書裡面首次提出了文明這個概念,以此為起點,歐洲人逐步把他們信奉的比如科學精神、理性、進步、人道主義逐步都納入了這個概念。經過啟蒙時代,歐洲歷史學家發現,除了歐洲文明之外,還有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所以我們由此看,我們一下把中歐關系從一個非常具體、可能也非常瑣碎的一種境地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樣一個界定,就給中歐關系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活力和新的內涵。中歐關系目前大體上經歷了,冷戰之后經歷了三個階段,可能的確也需要這樣的內涵。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明交流與互鑒的突出和彰顯,在我看來,可能開啟了中歐合作的又一扇更高更新的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