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增量優化”特征
中國的國情特點決定了政府機構改革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進行增量式的優化改革。2013年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發布,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七次政府機構改革。顯然,這一次改革不是形式化的名稱變更,也不是突變性的大裁減或大整合,而是一場在“存量”基礎上的“增量優化”改革。相對於前六次機構改革,這一輪改革的特征在於著重加強以下三個亟需完善領域的“增量優化”。
第一,強化三方職責邊界,正確定位政府角色。《方案》強調:“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這就要求,必須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強化三方的職責邊界。也就是政府職能是否著眼於宏觀管理,市場是否在資源配置功能中得以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是否能夠積極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中來。正確定位政府角色意味著,政府要真正做到該管的要管好,不該管的放心交給市場和社會力量去發揮。
第二,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穩步推進大部制改革。《方案》明確了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推行這六個大部制改革的任務在於,改變多頭管理、協調繁雜的局面,整合職能相近的機構,把行政資源理順調配到一個大部門機構裡。這樣既能精簡不必要的機構設置,又能強化部門的統一協調能力。改革后,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其中,國務院組成部門精簡了2個。
第三,擴大簡政放權幅度,提高公共服務效率。《方案》提出更具體的簡政放權要求,“減少和下放投資、生產經營活動的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等”。通過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減少不必要的政府行為,以方便有效為原則,更大幅度地下放權力,實現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效率的真正提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不管了,而是通過加強相應監督,簡化辦事程序,發揮地方的積極自主權,是對政府管理流程的一種再造與提升行為。
可見,新一輪機構改革呈現出穩步推進的“增量優化”態勢,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是在“存量”基礎上有序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場“增量優化”改革。實際上,在此基礎上,也正在醞釀一場新的對“存量”不斷優化的改革,即所謂的“動力效應”。換句話說,這將是今后政府機構改革的趨勢所在。簡單地將其看成是新瓶裝舊酒還是新酒,極易混淆機構改革的實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