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公方彬:精神崛起 走向世界的中國之夢
2013年04月23日16:26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受小農經濟基礎上的文化心理的羈絆,難以形成世界眼光和胸懷,無法產生支撐國家崛起的文化創造力。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用世界的眼光看問題,強調更加寬闊的胸懷。這是很有針對性的。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依賴土地、也是高度親近土地的民族。當年英國人到中國,看到富可敵國的買辦的社會地位竟然比不上一個擁有幾百畝地的土財主,大為驚詫。這其實拜歷代封建王朝所賜。從北魏的保甲制強迫人們與土地結緣,明代的特務統治進一步把人民束縛在土地上,其間秉承的價值觀一直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甚至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開展時,我們仍然在土地上沉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在中原的土地情結和農業文明,把每一個進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同化,敗則敗在文明雖早,但終於無緣大海,難以受到崛起的海洋文明的浸潤,似乎並不在意那遙遠的域外,也不太在意開拓和發現,這不管是從寧夏紅石峽長城之祖先留下的“華夷天塹”的石碑,還是從東海、南海一個個寫著“天盡頭”的標志,都說明中華民族把自己封閉於一個大的圈子內,很難超越。

這並非說中國從來沒有關注過大海。從中國實現統一之初,帝王們其實就盯上了大海,比如秦始皇盯上了大海后,派徐福帶上幾千童男童女出海,隻不過非開疆拓土,而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藥。明代成祖朱棣也派人下海,這就是著名的鄭和七下西洋,然仍非開拓,隻不過宣揚國威。所有這些,其實都是與農業經濟的基因有關。明太祖朱元璋頒布禁令,“不許片板下海”,目的在於把國民捆縛在土地上,以保証王朝鞏固。這種政策帶來了什麼?連外人都很清楚,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明確指出,中國的歷史和文明停滯了。停滯是由於不重視海外貿易,閉關必趨於自殺。當然,今天已經不存在物理隔絕問題,但精神和心理層面、思想觀念層面未必不存在隔絕的問題。我們對秦始皇和大致同時期的西方偉大軍事統帥亞歷山大作一比較,可從他們二人的成就和走向窺出一些民族文化方面的端倪。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亞歷山大統治了全希臘。最初建樹有相近性,但后來的發展很不相同。前者完成統一六國后,開始建長城試圖退回到大牆內,后者則東征西討,消滅了歐亞非的一個個帝國,建立起一個西起古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恆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疆域廣闊的國家。前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后者除了促進希臘古文化的繁榮發展外,還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對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因為政治和文化傳統的原因,前20年也沒有走向世界。1972年,從美國總統尼克鬆在北京首都機場與周恩來總理握手開始,到7年后鄧小平訪美,中國才有了初步的世界眼光。改革開放后,我們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和力度,但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一直羈絆著我們的步伐。包括高層領導干部在內的人走出去了,但這些人多為屁股出去腦袋在家,以觀念遮蔽眼睛。實踐証明,沒有觀念的更新、思維的變化,人走出去的意義並不大,比如丁玲是文學家,也是早期革命者,然而,1981年訪美回國后撰文,她從紐約高樓大廈的陰影中看到一個流浪漢,由此推論資本主義走向消亡,盡管這時的中國仍然很貧窮。筆者幾次隨代表團訪問西方,發現許多高中級領導干部所提問題打著深厚的封閉與冷戰思維的印跡。沒有世界的眼光,就無法產生現代思維,便不具有引領世界的價值,那麼中國崛起也便沒有基礎。

親近土地的結果之一是熟人道德與面子意識,這恰恰抑制了包容性和創造力。認識這一點前不妨看一下西方社會。西方文化起源於古希臘,這是一個親近海洋的文化,有很強的包容度。盡管歐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神學的千年統治,但由於有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達芬奇、拉斐、米開朗基羅等一批思想和藝術巨人,將人文主義旗幟高高舉起,個性得以解放,愚昧迷信被橫掃,人成了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因而價值和尊嚴得到張揚。再加上長期的多元價值觀並存,誰都不能以權力壓人,隻能用思想征服人,如此結果也便奠定了批評的傳統和習慣。亞裡士多德是古希臘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師從柏拉圖20年之久,他十分崇敬柏拉圖,曾專門寫詩贊美:“在眾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這樣的人啊,如今已無處尋覓!”盡管如此,當與恩師發生哲學思想上的分歧時,仍然選擇了忠於真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實際上已經成為西方的傳統。哲學家笛卡爾把《哲學沉思錄》手稿寄給一些學者征求意見,霍布斯看后寫文章批評,笛卡爾在該書出版時將霍布斯的詰難連同自己的回復一起作為附錄付印。不僅如此,在霍布斯的《論公民》出版后,笛卡爾大加贊揚。

中國有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一直沒有實現人性的徹底解放,盡管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有形的三座大山,但思想和精神領域無形的三座大山一直沒有清除。由於認識的局限或體制機制的原因,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加強,比如等級制度就在官本位中得以加強,進而人格尊嚴無法真正得到張揚。沒有人格尊嚴的民族,智慧和創造力不可能真正激發出來。既然國家崛起是文化和文明的崛起,那麼不能創造文化和文明,僅僅依靠GDP,肯定會中途夭折。這方面,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到位,解決的方法手段遠遠不夠豐富。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公方彬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