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當過知青 也是海歸
北大師生公認王恩哥低調、務實
王恩哥 1957年1月出生。1975年8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等職務。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正局級)。2012年6月至今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
1957年出生於遼寧沈陽的王恩哥,當過知青,也是“海歸”。在北大,很多師生親切地稱他為“恩哥老師”,公認他是一位低調務實的管理者。
名字被誤寫差點落榜
上世紀60年代的東北,冬天特別寒冷,小時候的王恩哥最喜歡一邊聽廣播,一邊驚奇地望著窗戶玻璃上晶瑩剔透、形態各異的冰花。“冰花為什麼會是不同的形狀?”那時,他最喜歡的書是《十萬個為什麼》,在書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千變萬化、奧妙無窮的自然世界。
王恩哥的小學和中學時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過的,課堂學習斷斷續續。中學畢業后,他下鄉當了知青。1977年10月,國家正式恢復高考。消息傳來時,王恩哥正在地裡和鄉親們忙著秋收。1977年12月初,王恩哥參加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國考試。
考試結束后,成績在縣城公開張榜,隊裡的會計進城經過時並沒有找到王恩哥的名字,回來安慰他來年繼續努力。臨近春節,不甘心的王恩哥又跑去看榜,結果發現自己的名字被誤寫為“王思哥”。隨后,他進入遼寧大學讀物理學。
特殊的門牌號“711”
在遼寧大學念完學士和碩士后,1987年9月,王恩哥考入北大物理系,師從章立源教授攻讀博士。讀研期間,很多同學考慮中途出國,或者棄學從商,王恩哥則全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國內外的重要期刊上發表了數篇論文。
1995年,王恩哥在美國休斯敦大學宇航外延生長中心(SVEC)從事研究。當時,回國的留學生很少,社會上流行一種隻有二三流的研究者才會回國的說法。
當大家還在議論“他在國外混得這麼好,肯定不會回來”時,王恩哥已在大洋彼岸開始收拾歸國的行裝了。1995年8月,他隻身一人回國,受邀成為中科院物理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員,也成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中,第一位從美國招聘全職回國的青年物理學家。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還比較差,為了節省經費,他與同事們一起動手翻修實驗室,往牆上刷漿的工作都是自己親手干。
他依然堅持多年來的工作習慣:每天7點到辦公室,晚上11點后離開,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711”,這也正是他為勉勵自己在物理所辦公室上選定的門牌號。
學生愛叫他“恩哥老師”
1999年,年僅42歲的王恩哥成為中科院物理所所長。但在2009年,他再次做出一個出乎眾人意料的決定:回到北大擔任物理學院院長。他在一個月內辭去了中科院的所有行政職務。
如何吸引和凝聚最優秀的人才是擺在王恩哥面前的重要問題。有了解情況的老師跟王恩哥說,“老王,我們沒法跟人比啊,人家來一個人給十萬年薪,還給房子,咱們就五萬,還沒房子。”但王恩哥有方法,“以前一年進十個的話,現在一年少進幾個,把十個人的待遇集中用!”
在他的感召下,謝心澄(現任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陳東敏(現任北大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等一大批科學家先后加盟北大。
2011年1月開始,王恩哥擔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務長、常務副校長,走上學校的領導崗位。他率先提出“小班課教學”理念並在全校試點。很多師生都稱他為“恩哥老師”,公認他有務實、低調、實干。他也喜歡跟學生在一起,經常回郵件給素不相識的學生,主動約時間做科研探討。
本版採寫(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郭少峰 鄧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