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出台有關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但也要看到,由於長期以來我省產業結構偏重,傳統資源依賴度較高,要實現省委八屆三次全委會提出的“盡快把河北建設成為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省份”的目標,還必須更新觀念,在創新上下功夫。
強化理念創新,樹立生態立省的戰略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前提是更新觀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對全省來講,就是要牢固樹立生態立省意識,大力實施生態立省發展戰略。省委、省政府《關於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我省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天藍氣爽、水淨河暢、地綠山青、環境安全,並提出了五大任務、六大工程和八項保障措施。鑒於我省的特殊區位,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必須加快生產轉型升級,推進節能減排,強化綠色發展,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將環境容量作為區域布局的重要依據,將環境標准作為市場准入的重要條件,將環境成本作為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因素,將環境管理作為優化產業升級、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手段,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發展新道路。
強化制度創新,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充分發揮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作用。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轉變觀念,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制度機制,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效。近年來,我省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頒布實施了《河北省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和《河北省環境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辦法》,在全省七大水系全面實行了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考核與財政挂鉤的生態補償制度,制定了《河北省綠色信貸政策效果評價辦法》等,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今后,應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規劃,結合主體功能區區劃,建立因地制宜的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使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更具可操作性﹔通過政府的投入引導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激發社會對生態建設的投資熱情,構建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生態文明建設投融資機制。
強化方式方法創新,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經濟杠杆,積極盤活市場資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依據污染者或破壞者支付、保護者或受害者受補償等原則,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繼續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構建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評價體系、監管制度、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問責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為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大力開展生態意識教育,在全社會廣泛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傳播生態文化,引導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積極參與各種生態環保活動,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發揮民間環保組織的積極作用。
強化載體創新,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以產業生態化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生態產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構筑生態文明的經濟基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是必然要求。發展生態產業要從實際出發,以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為基本要求,以循環經濟和新興生態產業為主要模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推行節約、環保、高效的生產方式,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產能,積極推動金融、物流、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逐步形成支撐和帶動經濟發展的生態經濟產業體系。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委托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