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看到新生力量所犯的錯誤具有兩重性,不能無視其消極的危害,也不能忽視其積極的因素。
錯誤本身是消極的、負面的,但如果分析得透、運用得好,錯誤的教訓也可轉化為積極的、正面的因素。對於新生力量而言,其擁有的自我糾錯能力往往更強,敢於和善於正視錯誤、直面錯誤,找到犯錯誤的根源和症結,並加以堅決的改正。這是將錯誤的消極危害轉化為積極因素的關鍵條件。
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將自己的錯誤作為繼續前進的寶貴財富,善於從自己的錯誤中去汲取智慧和營養,去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正確答案。毛澤東就曾指出:“不要把錯誤認為單純是一種恥辱,要看作同樣是一種財產﹔不能說錯誤路線沒有用處,它是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 他甚至還舉例說明:“王明的教條主義錯誤,曾給我國的革命造成很大的損失。但是他的錯誤對我們有幫助,教育了黨,教育了人民,從這一點上講,我本人就是他的學生。”
黨的歷史實踐也表明,錯誤的教訓往往比成功的經驗更有說服力,更具啟迪性。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正是由於黨汲取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教訓,才舉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旗幟,創建了偉大的人民軍隊,為贏得革命勝利提供了根本保障﹔汲取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教訓,才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沿著正確的路線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在社會主義時期,也是因為汲取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錯誤教訓,才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局面,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正如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
第四,要端正揭示錯誤、反思歷史的目的、態度和方法,不能一味淺嘗輒止,也不能故意丑化抹黑。
揭示錯誤的目的,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避免重蹈錯誤之覆轍,促進更大的團結,開辟美好的未來。早在延安時期,黨就通過制定《關於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統一了全黨的思想,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促進了黨的團結,為革命的勝利贏得了有利局面。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又及時通過制定《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成功實現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促使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為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總結歷史,不要著眼於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
揭示錯誤的態度,應是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弄清錯誤產生的客觀原因和思想根源,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毛澤東曾指出:“關於研究歷史經驗應取何種態度問題。中央認為應使干部對於黨內歷史問題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同時對於歷史上犯過錯誤的同志在作結論時應取寬大的方針”。他還針對黨在革命時期在此方面出現的問題指出:
曾經有過反對陳獨秀錯誤路線和李立三錯誤路線的大斗爭,這些斗爭是完全應該的。但其方法有缺點:一方面,沒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徹底了解當時錯誤的原因、環境和改正此種錯誤的詳細辦法,以致后來又可能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另一方面,太著重了個人的責任,未能團結更多的人共同工作。這兩個缺點,我們應引為鑒戒。這次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於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於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對於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
揭示錯誤的方法,應是馬克思主義提倡的歷史的分析的方法。毛澤東說過:“我們的眼力不夠,應該借助於望遠鏡和顯微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就是政治上軍事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后來,歷史學家翦伯贊對這一方法進行了闡發,他說:分析不怕細致、深刻,否則不能揭示歷史事件的本質﹔綜合不怕全面、概括,否則不能顯出歷史的全貌、線索。因此,在分析的時候要鑽進個別歷史事件裡面去,用顯微鏡去發現問題﹔在綜合時,又要站在個別歷史事件之外,高瞻遠矚,用望遠鏡去觀察歷史形勢。 這些都為我們更好地揭示錯誤、吸取教訓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需要強調的是,在揭示黨的錯誤和挫折的過程中,必須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如果借揭示錯誤之名,片面夸大黨的錯誤,惡意歪曲黨的歷史,不僅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是不科學的﹔也將動搖人民對黨的信任和支持,給敵對勢力提供口實,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