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歷史為什麼能產生如此重要的作用呢?
第一,從歷史和未來的關系看:歷史不僅告訴我們從哪裡來,也啟迪我們往哪裡去。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說過:“我們生活在一條思想的河流當中,我們在不斷地記憶著過去,同時,又懷著希望和恐懼的心情展望著未來。” 實現民族復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之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十分清醒地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會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因此,務必要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要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而隻有始終銘記我們從哪裡來,才能永遠牢記我們出發時的理由和誓言,切實做到不忘本、不自滿、不懈怠。尤為重要的是,歷史雖是對過去客觀存在的記錄,但“歷史裡邊也有普遍真理”, “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 的確,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探究和把握,可以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預見未來發展的趨勢,增強未來發展的信心。正如習近平所指出:“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善於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道路,這是我們黨九十年來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共產黨紛紛喪失政權,蘇東劇變發生。隨之,在國際上出現了唱衰社會主義的聲音,甚至有人還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也即“共產主義失敗論”。國內也有人對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產生了疑問和迷茫。針對這一事關民族命運和國家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鄧小平就通過總結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很深刻、很有說服力地回應了人們的憂慮。他說:
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二,從歷史和現實的關系看:現實是歷史的影子,歷史是現實的鏡子。
現實是歷史的延續,今天的一切都是由昨天的點點滴滴匯集而成的。與歷史比較,現實雖有新發展、新創造、新進步、新超越,卻不能不帶有歷史遺存下來的痕跡和烙印。所以,無論人們是否願意或贊同,在現實中總可以找到一些歷史的影子。但同時,歷史也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現實的每一步發展,也或多或少地可以從歷史中找到參照和借鑒。所以,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
面對復興之路上的種種難題,當人們的認知將歷史和現實交融匯合在一起,智慧的力量便會隨之而生。毛澤東就非常注重從歷史和現實的交匯處,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他在1930年5月撰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就提出:
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
第三,從學習歷史的對象看:要善於從別人的歷史中學習,也要善於從自己的歷史中學習。
歷史是全方位、立體化、多層面發展的,每個人、每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也都有各具特色的歷史。所以,歷史的智慧散落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時代、各個角落。這就決定了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必須要採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反復強調的“全面的歷史的方法”,不僅要在縱向上向自己學,也要在橫向上向別人學﹔不僅要向當代人學,也要向古代人學﹔不僅要向中國人學,也要向外國人學。
1942年3月,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方法——“古今中外法”,對於人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具有很強的方法論指導價值。
所謂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問題發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古今”是個時間概念,“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是學習、研究歷史的縱向維度﹔“中外”是個空間概念,“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是學習、研究歷史的橫向維度。
第四,從歷史過程的性質來看,正確的歷史經驗是財富,錯誤的歷史教訓也是財富。
歷史發展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單向度的。有鮮花,就會有荊棘﹔有平坦,就會有坎坷。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失敗的教訓依然珍貴。
毛澤東曾指出:革命的政黨,革命的人民,總是要反復地經過正反兩方面的教育,經過比較和對照,才能夠鍛煉得成熟起來,才有贏得勝利的保証。延安整風運動期間,他曾親自主持編輯了三部黨的歷史文獻集,即《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六大以前——黨的歷史材料》和《兩條路線》,這其中既收集了代表正確路線的材料,也收集了代表錯誤路線的材料,以供黨內主要是黨的領導干部在比較和對照中研究黨的歷史,弄清黨的歷史上的原則是非。鄧小平也曾多次強調: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失敗也是我們的財富,而當過去的成功和錯誤都變成了我們的經驗,對於開辟我們事業的未來,是最可寶貴的財富。因此,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不論是前進、停滯或是倒退的歷史經歷,都能夠為未來的復興之路提供寶貴的參照和借鑒。關於這個問題,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曾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
必須用兩隻眼睛看歷史,既要看到歷史上的光明面,也要看到歷史上的黑暗面。我們既不要對自己的歷史盲目歌頌,美化階級社會﹔也不要對自己的歷史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把自己的歷史寫成蒼白無色,好像只是一些罪惡的堆積。
總之,歷史是一筆無形又有形的財產,因為它雖摸不到,卻能用得上。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會看得更高、更遠,會變得更睿智、更清醒。而以史為鑒的根本目的和方法,就是要與歷史交朋友,將歷史當做我們的益友幫助我們成長,將歷史當做我們的摯友激勵我們進取,將歷史當做我們的諍友警示我們自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