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黨的十八大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您如何理解這一總布局?
周生賢: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博大情懷,開辟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廣闊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証,文化建設是先導,社會建設是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堅持和實現科學發展,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融合相協調,賦予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生態尺度。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列一個部分論述生態文明,為黨內外、國內外所矚目。您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有哪些重要意義?
周生賢: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生態環保規律和執政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子孫后代永享藍天淨水綠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並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新趨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拓展和升華。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您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有哪些鮮明特征和重點任務?
周生賢:生態文明絕不是簡單的污染防治,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包括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可靠的生態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永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生態文明作為科學、全面、系統的先進思想和戰略任務,貴在創新,重在建設,成在持久。生態文明理念及建設實踐具有鮮明的特征。
在價值觀念上,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倡導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充分的人文關懷,關注和尊重生態環境的存在及其意義,從“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轉變﹔倡導主動遵循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對自然無節制的攫取、對資源無序的開發利用。
在指導方針上,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節約優先就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保護優先就是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把環境承載力作為發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自然恢復為主,就是減少人為干預,讓其休養生息,早日恢復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