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四化”同步發展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姜長雲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新性的重要思想,其中一個突出亮點,就是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種“四化”同步發展的思想富含新意,富有啟發。科學理解“四化”同步發展的思想,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解決農業現代化嚴重滯后於工業化、城鎮化的問題。工業化、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過程,往往也是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競合關系不斷深化的過程。當前,我國在總體上已處於工業化中期、城鎮化加速階段。從國際經驗來看,在此階段最容易出現農業資源和要素向城鎮加快流失、農業發展蕭條衰敗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迅速凸顯,許多地方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與此都有很大關系。因此,推進“四化”同步發展,首先要求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解決當前農村土地和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工業過快流失的問題,增強農業對優質資源、優質要素的吸引力。
二是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惠發展、融合發展。辯証地看,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不僅有競爭關系,還有互惠關系。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惠發展的過程。比如,通過工業化的發展,帶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改善農業的裝備條件,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農資工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通過城鎮化的健康發展,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節約利用和可持續利用。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3%。這是一個重大的拐點性變化,意味著此后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應該出現階段性深化。由此引發的需求結構、消費方式乃至生產方式變化,將會深刻影響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領力量。比如,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將會日益追求營養化、美食化、便捷化、市場化和安全化,要求加快工業與農業的融合發展,甚至用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方式,加快改造傳統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方式。
三是推進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當今世界,信息化日新月異,正在深刻影響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信息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不僅迅速提升了產業效率和經濟效益,還在不斷催生產業形態的變化。比如,在許多地方,信息化與休閑觀光農業的結合,加速了休閑觀光農業與中高端市場的對接﹔信息化與科技入戶對接,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正在發揮重要的“乘數”效應。近年來,我國農業信息化日益引起重視,但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堅持需求導向、應用為重的原則,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瞄准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按照低成本、廣覆蓋、重實效、可持續的原則,推進信息技術向農業產業鏈全程滲透,整體提升覆蓋農業產業鏈全程的信息化水平﹔按照突出重點的原則,優先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產業化示范區、農業產業化集群等加強信息化應用能力建設,積極實施區域層面、產業鏈層面的農業信息化提升工程﹔按照能力優先的原則,大力促進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有機結合,與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效對接﹔大力支持公共服務機構提升信息服務能力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務的水平,鼓勵公共服務機構建立面向區域主導產業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推進信息服務與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服務等融合發展﹔優先支持城鄉合作、主要農產品產區與銷區合作,建立依托信息化的產銷銜接平台﹔優先支持城市信息化服務機構向農村延伸服務能力,積極探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信息化發展方式﹔明確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發展方向,鼓勵各類農村服務組織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為重點,以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為有生力量,不同類型服務組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網絡發展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