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為我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表明我們黨對改革的認識更加深入,視野更加寬廣,目光更為長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如何按十八大提出的這一要求,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把抓改革、促轉變、謀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激發經濟發展動力活力?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王天義。
(一)
記者:發展必須轉變,轉變必須改革。很多人都認為,經濟體制機制不合理是制約轉方式的最大障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何理解十八大的這一精神?
王天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之所以成功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和挑戰,在國際風雲變幻中站穩腳跟,在發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現在轉方式、促發展,還要靠改革開放,我們仍處於改革大有作為的時代。據統計,十八大報告中有86次提到“改革”,其中兩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報告的第三部分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兩個目標並列相提,第四部分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前面,又增加了一個“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八大報告的12個部分中,有兩個部分在標題上出現經濟體制改革,這足以說明改革在十八大報告中的分量之重。
著眼未來,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任何發展方式都是一種動力機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安排。好的體制機制就會有好的發展方式,體制機制不順發展方式也很難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狀況影響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導人們行為,人們的行為決定發展方式的取舍。如果沒有體制機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當前,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繼續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和戰略制高點。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是經濟管理和調控主體、涉及發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協調主體,市場是把政府同各類微觀經濟運營主體連接起來的橋梁、配置各類資源的基礎環節。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決定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走向和運行質量。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各有優點、各有缺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鍵是尋求政府行為和市場功能的最佳結合點,使政府行為在調解經濟、彌補市場功能失靈的同時,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錯位。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既存在政府干預過度的問題,也存在“市場失靈”的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加以解決。從這個角度說,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過程,競爭性領域要更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基礎性和公共性領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關鍵是政府應該把自己該管的領域管好,把應該由市場發揮作用的領域真正交給市場﹔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又注重加強和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克服市場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進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這也就是十八大報告所講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