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印澄作(新華社發)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替代“擴大開放”
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國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專家指出,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這一提法替代過去長期沿用的擴大對外開放的提法,凸顯了當前國內外復雜經濟環境下,我國經濟發展將從過去一味追求速度逐步向更注重質量、深度和效益的方向轉變。
不應片面追求擴大開放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是十八大報告的亮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認為,開放型經濟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質量、減少貿易摩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反映了當前現實要求,也是中國成為大國的必由之路。
盡管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不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第二大貿易國和第一大出口國,也是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但是,在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片面追求擴大開放帶來了透支式發展、污染性合作、貧困式增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進出口不平衡的問題,對外投資不協調的問題已經顯現,為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挑戰。
“如果不提高經濟開放水平,有可能帶來大麻煩。”沈驥如說,舉個例子,中國的鋼產量比美、日、德、法、英、意、加西方七國加起來還多,賣不出去隻好降價,以至於出現了‘賣一噸鋼利潤不如一盤小炒肉’的尷尬。再比如,中國每年出口10億部手機,出口比重佔全球市場接近八成,但巨額利潤都歸屬國外巨頭,眾多中國企業還賺不到1%的利潤,如果沒了外國訂單,企業就很難維持。因此,要提高經濟開放水平,我們不能再隻盯著GDP了。
提升開放水平更要注重質量
“未來GDP需要有質量的增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GDP既要有速度,更要有質量。歐美國家的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給我們改革開放30年來的增長方式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未來我們更多的要從多元化的投資結構、多元化的出口市場以及兩輪驅動、外需和內需平行發展的角度來帶動經濟增長。GDP的增長如果能帶來百姓收入的增長,同時收入的增長又讓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休閑、選擇自己的勞動、很好分配自己的閑暇時間,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在物質世界豐富的過程當中,精神也得到了享受,從而形成了互相發展的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早已告別了發展資金短缺的時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需要外部資本。順應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大局,就要變招商引資為招商引智、招商選優,要重視優化利用外資的結構,要增強外資對我國的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國家也已經有明確的政策,要嚴格限制高耗能、污染重、水平低、產能過剩的項目,要鼓勵外資投向高端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
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
“實踐証明,對外開放是實現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韓俊表示,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審時度勢,認真實施互利共盈的對外開放戰略,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的水平。首先,要努力穩定對外貿易增長,加快推動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第二,繼續堅持引進來,充分發揮外資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積極作用。第三,以更大的力度推動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第四,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改革。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企業走出去至關重要。”沈驥如建議,歐洲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一是歐洲對中國的技術轉讓、投資領域、海外並購,相比美國和日本,是設限最小的,加上歐債危機帶來的機遇,中國企業可以捷足先登。二是歐洲是一個比較先進的大市場,法制環境好,中國企業經受住摔打,就能產生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