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論研討會發言摘要(一)
吉林省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論研討會發言摘要(二)
吉林省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論研討會發言摘要(三)
編者手記
在省委黨校、吉林日報社聯合召開的全省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論研討會上,來自全省社科界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大報告語言朴實、論述精辟、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觀點深刻,是黨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論的系統總結和全面部署。總結與會者對黨的十八大報告的解讀,可以概括出一下幾點:
一、兩個“五位一體”構成黨和國家戰略新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對應著全國老百姓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權益。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也是“五位一體”,即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
二、科學發展觀是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是在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實現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三次與時俱進,第一次是將鄧小平理論列為黨的指導思想,第二次是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列為黨的指導思想,第三次是將科學發展觀列為黨的指導思想。
三、“八個堅持”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八個堅持”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四、“兩個百年目標”溫暖人心。這兩個目標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五、從“五個方面”構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目標要求分別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六、24個字分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七、“三型”是對執政黨自身建設規律的認識。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八、“三個公平”順民意、得民心。這三個公平是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這是對當前人民群眾新期待的有力回應,順民意、得民心。
為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我們從本次研討會上選取18位專家、學者的發言摘要,刊登在本報11月20日8版、11月24日7版,本版刊登最后6位專家、學者的發言摘要。
加強社會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省委黨校應急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張春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凝聚改革共識,有效推進改革,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體制改革的有機銜接、協調推進,既是改革頂層設計的新規劃,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近年來,社會建設作為一個新的重要領域已經進入了黨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具體的政策議程中,並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並重的領域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這表明中國已經進入到以社會建設為重點的新階段。正確認識社會建設,要厘清以下幾種關系:
——正確認識社會建設與和諧穩定的關系。社會建設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而在社會發展方面的行動的總和。但是,過去我們在社會建設方面,治標的和針對眼前問題的行動比較多,著眼於控制和減少社會問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長期性制度不足。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社會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認識高度,把社會建設的落腳點落到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上。
——正確認識社會建設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社會建設的根本目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社會建設領域進行了許多重要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黨的十八大又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目標: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表明我們的社會建設已經從過去的服務於經濟增長的“局部調整”、“小修小補”轉變為目標清晰、且可以著手繪制可行的“施工藍圖”。
——正確認識社會建設與社會體制改革的關系。要推進社會建設,就一定要進行社會體制改革,包括戶籍體制、城鄉體制、就業體制、社會保障體制和各項社會事業體制都要逐步進行改革,形成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相配套的社會體制。具體講,一是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管理是政府和社會組織通過行政、法律等各種形式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進行組織、指導、規劃、服務、協調控制、監督的職能,以保証社會正常有序、安全地運行,實行社會和諧、全面進步的目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黨的十八大又把“法治保障”加入其中,強化了用法律法規來整合社會資源,加強社會管理的新思路。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這個目標,表明我國政府要根據世界的管理經驗來調整我們工作價值的坐標系統,把加強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聯系在一起,使政府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重視社會管理。三是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我國正處在轉型期,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紛繁復雜,單靠政府的力量不足以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要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提高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培育和發展各種民間組織,加強城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提高社會自治能力。四是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我國是一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自然地理環境復雜的發展中國家,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我國進入到一個高風險社會。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方面的突發事件層出不窮,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所以,加強應急管理與風險防范,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也是關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長期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