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博士高芸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段重要論述是對“四化”相互關系的深刻分析,也強調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性。同時,也鮮明地指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即“四化”同步發展。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在工業研發、生產、經營、流通等領域實現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從而廣泛利用信息設備、產品和信息技術,推進研發設計數字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深刻把握我國工業化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后做出的戰略決策。首先,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發展現代產業新體系的基本途徑。現代產業新體系中,有相當一部分產業依托信息技術而生存和發展。要建立現代產業新體系,必須擴大信息技術在各產業領域中的應用,不斷衍生出新興產業,不斷增強傳統產業的生命力,不斷提高各產業間的協調性。其次,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迫切需要。以大量的資本投入、物質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維持的傳統工業已經發展到了極限,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走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隻有二者的深度融合和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實質在於實現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產業創新的系統集成。應鼓勵工業企業應用信息技術,提高產品和裝備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值,引導企業加大對科研開發的投入,明確企業在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過程的主體地位,促使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自主創新成果通過技術轉移進入產業界並實現產業化,構建政府與企業合作的平台,推進公共技術平台、公共服務平台、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
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首先,由於工業生產必然向城鎮集聚,工業化加速了城鎮化的發展,工業化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先導。根據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理論,在工業化過程中,由於其自身經濟規律的驅使,導致人口與資本不斷向城市聚集,互為因果,加速發展,從而使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其次,城鎮化進程加快又為工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依據集聚理論,城鎮化所產生的人口、資本、消費、市場、信息和觀念等諸多方面的集中和集聚,使其成為工業發展的良好空間載體,因而城鎮化能加快工業化發展。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關鍵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打破城鄉分割,促進要素流動。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吸引要素向具有區位和產業優勢、交通便捷的中心城鎮集聚。其次,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機制。內容主要包括: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就業制度的完善等﹔消除制約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政策性或制度性障礙。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一方面,城鎮化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必要支持。城鎮發展創造著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吸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地區轉移,使耕地向少數人手裡集中,為農業實現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生產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群體之間的數量與規模差距越來越大,為了保障市場對農產品質與量的需求,農業生產率必然得到提高,從而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推動城鎮化。一是農業現代化發展使得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大幅度減少,加速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二是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業企業不斷壯大集中,促進小城鎮發展,農村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要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統一起來,其著眼點是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大力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充分利用我國工業產業的生產技術、設備發展現代農業。使農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解放剩余勞動力,同時要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