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摘自黨的十八大報告
經濟發展方式轉向創新驅動的重大意義
科學發展是黨和國家確立的時代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反映了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適應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
一種經濟發展方式的形成和維持會受到要素稟賦結構、發展環境、政府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否具有足夠的動力推動其持續快速增長,主要取決於它能否因應要素稟賦結構和國內外發展環境等方面的變化。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面臨新的發展環境,需要實現新的發展目標。在此背景下,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有利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雄厚的物質基礎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必須確保一定的增長速度,才能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在耕地、淡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剛性約束不斷強化,要素驅動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的背景下,經濟發展方式轉向創新驅動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經之路。創新驅動型發展方式一個顯著特征是高質量,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從而有利於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於增進社會和諧、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二是有利於把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提供內生動力。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關鍵,是顯著提高技術創新的收益率,包括私人收益率和社會收益率。提高技術創新的私人收益率,有利於從根本上改善全社會技術創新的激勵結構,形成各類主體創新活力迸發的氛圍,進而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提高技術創新的社會收益率,有利於將私人部門的創新活動轉化為產業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進而在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內生動力。
三是有利於實現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產業升級,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構筑戰略橋梁。2010年中國GDP總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水平達4283美元,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根據國際經驗,處於中高收入階段的國家,有可能面臨經濟增長趨緩、社會矛盾加劇等一系列挑戰,有些國家因此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從低成本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有利於在發展水平接近技術前沿國家、低成本技術模仿的空間縮小的背景下,實現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產業升級,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四是有利於減少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為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贏得主動。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有利於促進外延粗放利用資源向內涵集約利用資源轉變,促進資源節約和優化配置。同時,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階段,經濟發展方式轉向創新驅動,能有效降低單位GDP資源能源消耗,使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下降。這既有利於緩解國內的生態環境壓力,又有利於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博弈中掌握更多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