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09: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手機看新聞
相關閱讀
本文摘自李忠杰新著《走向未來的中國與世界》第六章
【第四篇】李忠杰:進一步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水平
科學發展觀正式提出已經9年。十六大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走向未來,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一、拓展視野,進一步提高對科學發展觀指導意義的認識水平
在自然科學中,描述一個物體,往往需要借助於一定的坐標系。同樣,對一個理論地位和價值的認識,不能局限於這個理論本身,而要盡可能拓展視野,從比較廣闊的時空范圍加以考察比較。為了更加清楚地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地位和價值,可以建立三個坐標系,把科學發展觀放到這三個坐標系中加以考察和認識。
1、放在歷史的坐標系中來考察,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是實踐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這個坐標系中,如果把實踐發展當作橫坐標,那麼就要注意用歷史的眼光,考察我國發展的階段性﹔如果把時代背景當作縱坐標,就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考察國際環境對我國發展的挑戰。
在歷史的坐標系中,中國30多年的發展無疑是一條快速上升的曲線(當然肯定不是直線)。中國的成就已經舉世公認。過去,我們說,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現在完全可以說,我們的商品遍天下。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地方,都能找到“made in china”。
這種變化說明,通過改革開放,我們是能夠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以往我們的發展方式,雖然已經有深刻的質的變化,但比較多的還是體現在量的擴張上:包括人力資源的擴張、資本投資的擴張、市場體系的擴張,產品從國內向國外的擴張等等。當這種量的擴張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許多新的環境條件的制約。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靠量的擴張來發展已經越來越困難了。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需要更加注意能源資源的保障問題。如鋼材,我們2007年的產量已經達到5億6千萬多噸,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我們國內的礦石有限,大量的礦石需要從國外進口,因此在原料和價格上必然受到國際的很大制約和影響。
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我們需要更加注意發展的質量效益問題。我們的商品雖然已經遍天下,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有三個缺乏:一是缺核心技術,二是缺自主知識產權,三是缺世界名牌。我國的出口商,大多是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而且90%是貼牌產品,很多要向人家支付專利費用。這種做法,在發展的初期是難以避免的。但到一定階段,就要更多地考慮質量、品牌、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等問題了。
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我們需要更加注意發展的國際環境問題。當我們還沒有發展起來時,國際上希望我們打開大門,通過投資中國獲得更大的回報,並從中國獲得更多的廉價產品。但當中國發展起來以后,他們便越來越害怕中國的競爭,出現了一種擔憂、恐懼的心理。近年來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越來越多,就是這種心理變化的一個表現。
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我們需要適當調整發展的理念和指導思想。比如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等口號,隻能限定於某一特定的意義,而不能泛化。從更廣闊的意義上,現在更需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所以,在歷史的坐標系中,不同階段的發展,會有不同的挑戰。在貧窮階段,如何發展起來,是最大的挑戰﹔但發展起來以后,又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戰。科學發展觀,正是我們在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之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迎接新的挑戰的戰略思路、對策和要求。
2、放在理論的坐標系中考察,正確認識發展觀上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辯証關系。
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水平,必須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在理論坐標系上的地位。
關於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地位,十七大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將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整合為科學發展觀。二是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集中在這個體系中。三是對科學發展觀給予科學評價,並把它寫入了黨章。
對科學發展觀與其他理論的關系,十七大實際上做了界定。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的五句評價,有兩句話說的就是這種關系。一是“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二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這裡的關鍵,是要把握“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兩個詞。
這個問題不是純粹的理論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當然要糾正實際工作中的一些錯誤傾向,但科學發展觀本身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決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如果不能從政治上把握好這種關系,就有可能出現否定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否定改革開放偉大成果的傾向。對此,我們應該有高度的警惕。
3、放在事業的坐標系中考察,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作用。
1982年9月,鄧小平在十二大的開幕詞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這一命題畫龍點睛,把中國共產黨幾十年對社會主義探索的基本經驗總結了出來,把中國共產黨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的使命和任務集中地概括了出來。30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建設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歸根到底,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
那麼,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什麼關系?
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看,科學發展觀當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產物,同時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起著指導作用。
從理論與理論,即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看,十七大報告做了一個明確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根據這樣的界定,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都與發展的階段性相聯系。它們的主題是一脈相承的,因而都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但它們又都與一定的階段性相聯系,所以,又會表現出一定的特點來。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則有一個指導范圍的問題。科學發展觀最初是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中提出的,有人就以為它只是在經濟社會領域起指導作用。其實不然。十七大既說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又說“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后者的范圍顯然比前者更寬,因此,科學發展觀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建設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一定要搞清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辯証關系。要充分認識,在當代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