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陈曙光:“中国模式” 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

2014年05月08日07: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国际话语场,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存在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怪圈之中。出现这一局面,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企图之外,不理解“中国模式”的特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中国模式”既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开放性的一面,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同时抓住这两面,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对头。

“中国模式”的确定性

“中国模式”的确定性,是指“中国模式”具有确定的内容、性质和品格。

“中国模式”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不是漂浮的、摇摆的、虚化的,不是任人打扮涂抹的角色。“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构成了“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中国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模式绝非一种,西式现代化绝非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中国不属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模式”是唯一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步“苏东”的后尘,维护了国家大局稳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适合我国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道路自信。

“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自己奋力开创的,不是舶来品。“中国模式”的发明权、所有权属于中国。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老祖宗没有给出现成方案,只能靠中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开创的,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它不是“苏联模式”的衍生品,不是“西方模式”的翻版,不是华盛顿智库的一帮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

“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模式,不是任何其他性质的模式。“中国模式”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一些西方学者在谈及“中国模式”时,故意抹去其社会性质和政治属性,不愿意将“中国模式”的成功归因于社会主义。其实,我国的改革并没有改掉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原则,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当成目标。“北京共识”的提出者雷默指出,“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民,而“华盛顿共识”的目标是帮助银行家。这从一个视角体现了“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具体做法可以有多种。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统一性要通过多样性来实现。“中国模式”的成功,为越南、古巴、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但这些国家并没有将“中国模式”奉若神明,也没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社会主义的唯一样板。相反,它们在吸收我国经验的同时,坚持走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反映了苏东剧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认识上的清醒和深化。

“中国模式”是中国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发展模式,不谋求对外“出口”,更不谋求统治世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色彩”,是中国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发展模式。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对外推广、输出“中国模式”。我国领导层在“中国模式”问题上既保持了高度自信,也保持了“鲜明理性”,主张各个国家都应探索和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所谓中国“将‘出口’中国模式上升为对外战略”,纯属无稽之谈。

“中国模式”产生于非常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下,无法模仿和复制,但可以借鉴。“中国模式”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无法复制。但是,“中国模式”蕴涵的发展哲学和改革方法论,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发展速度、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循序渐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独立自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等等,无疑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价值。事实上,“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也早已为各国有识之士所重视。

“中国模式”是和平发展的模式,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的发展之路。西方一些学者鼓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恐怕主要是基于500年来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逻辑,这个逻辑不能套用于中国。解读“中国模式”,不能用西方的逻辑来裁剪中国的现实,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今天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爱好和平,强大的中国不构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相关新闻:


王香平:解析中共领导人关于“中国模式”的论述

【导读】聚焦:缘何聘任制改革引发持久热议?

胡敏: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继续释放经济结构转型红利

曹林:中国改革的“饭碗经济学”

徐晓全:“大市场”和“好政府”为大部制改革确立明确目标

专家澄清:中国经济总量,是否年内世界第一?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