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8日07: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辩证看待与发展“中国模式”
科学看待和发展“中国模式”,必须坚持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反对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克服形而上学。
一方面,要反对夸大确定性、无视开放性的绝对主义倾向。比如,有人认为,“中国模式”行之有效、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不需要再改革了。有人主张,“中国模式”完全可以与“西方模式”相媲美,不久就要取“西方模式”而代之,甚至认为“中国模式”不久将统治全球。还有人认为,“中国模式”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的标准样式,是未来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选择,可以在全球推而广之。确实,“中国模式”的成功举世公认,但绝不能因此走向僵化、迷信,而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中国模式”。
持绝对主义立场的人往往只看到“中国模式”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而忽视其仍然存在广泛的发展完善空间;只看到“中国模式”的成绩,而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只看到“中国模式”的普遍性特征,而忽视其地域性特征;只看到“中国模式”的一般性价值,而忽视其“中国个性”和“中国元素”;只看到“中国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模式,并将其放大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甚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持这种立场的人在对待“中国模式”的问题上往往盲目乐观,对现实缺乏反思精神,缺乏创造性与前瞻性。
另一方面,要反对夸大开放性、无视确定性的相对主义倾向。比如,有人认为,“中国模式”无非是“东亚模式”的变种,中国的发展与其他东亚国家的发展并没有本质不同,因此不存在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确实存在某种耦合的地方,但这并不能掩盖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有人认为,“中国模式”无非是“西方模式”的翻版,中国的发展就是向“西方模式”靠拢,就是“选择适合的方式去实现西方普世原则”,除此之外没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创造。其实,中国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成功做法,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有人认为,“定型”和“固化”是模式的基本属性,而中国目前还处于转型期,因此要慎提“中国模式”。事实上,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中国模式”还在发展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
有人认为,“模仿”和“复制”是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所谓的“中国模式”既无法模仿,也不能复制,因此不存在“中国模式”。事实上,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模式,不能因为“中国模式”无法复制就否定它的世界意义。
有人认为,“理想”和“完美”是模式的隐秘内涵,而当代中国问题重重,谈“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事实上,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理想模式,不能因为“中国模式”的不完美性就否定它的价值。
持相对主义立场的人只看到“中国模式”尚处发展之中的一面,而忽视其基本成熟的一面;只看到“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而忽视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只看到“中国模式”需要改革的一面,而忽视其应该坚守的一面;只看到“中国模式”的民族性,而忽视其具有的世界意义。持这种立场的人在对待“中国模式”的问题上往往消极悲观,对现实丧失信心,对未来迷失方向。
总之,“中国模式”是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要在确定性中把握开放性,在开放性中寻找确定性,这就是在“中国模式”问题上的辩证法。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08日 07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