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与双重应对
唐 莉
2013年07月08日15:09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历史虚无主义的双重应对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说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他又说过: “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 绪人之枯,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 绝人之才, 湮塞人之教, 必先去其史. 夷人之祖宗, 必先去其史。正确评价历史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历史虚无主义说到底是对中国走什么道路问题的回答,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现实指向。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否定目的在于兜售其走西方道路政治主张的私货。它既弥补了新自由主义侧重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反对社会主义,而在文化领域、历史维度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对不足,又改变了新文化保守主义曲折隐晦的表达和难于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尴尬,成为在社会意识领域批判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斗争中成长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尤其在当前各种社会思考强劲激荡、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条件之下。这不仅关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也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

一方面,需要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正确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以假设为前提,不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认真分析历史事件展开过程的实际联系,把现象当本质,根据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进行主观臆想、推断历史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把支流当主流,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随意放大一些历史事实,以达到论者既定的目的。在思维方式上,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猖獗。当前,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的高调出场,进一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之间的关系,突出历史运动的客观性,论证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另一方面,需要着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不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下中国之所以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既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社会意识领域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需要破解的问题,所导致的部分社会民众在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规范性矫正。毫无疑问,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是铲除历史虚无主义生存的社会土壤的治本之策。

显然,以上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 “话语空间”和“实践空间”的双重开拓,才能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责编:朱书缘、赵晶)

相关专题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