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张启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主线一脉相承
2013年05月23日15:49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题: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辩证关系

[作者简介]张启华,研究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前30年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必要的物质基础,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思想,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两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我们党在深刻反思前3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关键词]习近平“一?五”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历史时期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13)02-0016-10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这段话为我们研究国史、党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联系和重大区别。

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联系

(一)主线一脉相承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波澜壮阔,又曲折复杂,但主线是一条,即这60多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

这里的关键词,一是“结合”,二是“探索”,三是“逐步形成”,其中最重要是“探索”二字。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犯过错误,但不是为个人私利;我们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但有时没有结合好,主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的不完整理解,脱离了国情,导致错误发生。经过挫折,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总结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国情,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终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总之,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总结正反经验,直至找到一条正确道路。这就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历史的一条主线。

主线,作为贯穿一个时期的红线,在各阶段呈现的面貌和表现的特点会有不同,包括在有的阶段犯了错误、遭受挫折,但总方向、总目标一以贯之。

对主线做这一概括,有以下依据:

一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第6条对新中国成立后32年(1949~1981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即这32年,“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2]。从中,我们体会到观察历史的眼光和方法:尽管这32年中,有曲折,有错误,甚至有“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但对这段历史的总体评价是这样。这就是站在高处对一段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所应具有的历史眼光和应把握的方法论原则。

二是邓小平说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3]

三是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总体评价,即我们党在85年历程中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28年艰苦斗争,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胡锦涛指出:“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4]这三件大事,是对迄今90多年党史的一个总概括。

以上所述中央对这段历史的总体评价至今没有改变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5]

这说明,前后两个30年,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来讲,是一个整体,一脉相承。区别在于,前30年的探索出现失误,没能成功找到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就“致力于探索”这点而言,两段历史一脉相承,而且前段探索为后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包括经验也包括教训。

(二)前30年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前30年的探索,特别是1957年以后,虽然发生了很多失误,但仍取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6]这段话,既是对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及整个这段历史时期的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也指明了这段时期的成就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奠基作用。这样的奠基,也是两段历史重要的本质联系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在毛泽东时代奠定的。概括讲,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延续至今,已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前30年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提出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战略思想,不但对当时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提出突破“苏联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提出“四化”宏伟目标;提出打破封锁,争取外援;提出过一些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等等。

在经济方面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成就。1956~1966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虽有许多失误,但总体看没有放松生产,特别是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经济有较大发展。一个标志性的伟大成绩,就是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从数量看,10年共建成530多个大中型项目,新建或扩建了大批重要企业,这意味着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质量看,新兴工业部门迅速成长,新产品、新品种不断涌现,特别是电子、石化、原子能、导弹等新兴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配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逐步发展起来。从布局看,除原有沿海工业基地外,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建成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总之,这短短10年中,取得的成就虽是初步的,却是宝贵的,为之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正如《历史决议》对这10年的结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2](p22)

在1966~1976年间,尽管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但在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2](p36)

综上,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使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都有很大发展,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提高了国防能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证。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