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吴江 孙锐 吕芳 乔立娜:重构公共治理机制
2013年06月27日10:17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应对政府危机的电子政务具有“双刃剑”效应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间,各国政府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公共管理现代化和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政府从面对面纸质办公的传统模式向基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电子政务模式转变的脚步逐步加快。这种转变正在对公共行政运作等诸多方面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本次年会探讨的热点话题集中在电子政务对政府责任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公民信任产生的作用方面。有专家指出,建立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上的开放型政府,可以增强公众参与的透明度,因而提高公民信任度;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其中存在的数字鸿沟难以弥补,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或公民视电子政务为一种华而不实的演示工具,那么实施电子政务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即会降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所以,应用于公共领域的电子政务,可能会带来广泛的益处,但也可能带来信任危机,“电子政务”是把“双刃剑”。基于此,与会专家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公民信任与基于IT技术的行政组织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的具体问题包括:电子政务、公民信任的概念化;从政府内部运作与外部公众媒介视角考察电子政务如何影响公民政府信任等。

(一)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政府履职能力提供了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移动技术和社会网络化的发展,政府的社会形象和内部运行得以重塑,在一定条件和程度上提升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政务为提高政府自身的运行效率和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进而使公众感受到政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从而增强了公众信任(Frank Louis Kwaku Ohemeng & Kwaku Ofosu-Adarkwa,2012)。二是电子政务为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提供了有效途径,如促进政府更加开放透明,提高了政府的可接近性;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公共参与,增强了政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和了解,改善了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进而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电子政务难以带来政府的组织创新和发展

尽管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开始发展电子政务,但信息通信技术对于政府改革而言并不是万能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寄希望于从信息通信技术中获得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电子政务带给政府的是渐进式而不是革命性变革;虽然技术跨越式发展有可能实现,但并不存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新技术的接纳,以及随之而来的组织变革等都需要一个谨慎而缓慢的过程。目前,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集中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政府采购等领域,但理论界还未对电子政务建立起统一的概念框架,特别是对于电子政务是一种工具、介质还是平台,尚未达成共识。而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当前电子政务还没有强大到能够改变传统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程度(David C.G.Brown,2012)。对电子政务的过高期望与其实际作用发挥的局限形成落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不抱过高期望甚至漠视的态度。

(三)电子政务难以挽回各国政府的信任危机

2012年《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25个被调查国家中,有17个国家政府的公众信任率低于50%。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府信任率已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巴西的政府信任率骤降了53个百分点;韩国下降了17百分点;日本、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国甚至降到了30%以下。该报告出自世界五大公关公司之一的爱德曼,调查对象为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0名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调查内容为民众对政府、企业、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等公共组织的信任度情况。有调查表明,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不尽相同,如日本主要是地震灾后应对不力,巴西主要是腐败丑闻,而欧元区则是债务危机。在全球政府公信力受到普遍质疑的大背景下,在金融危机、官员腐败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电子政务建设的高投入与相对低绩效、电子政务对于解决现实政府困境的乏力等,都使得电子政务难以成为政府提高日益衰落的公信力的“救命稻草”。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吴江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