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习惯性质疑
近年来,针对年轻干部选用,总会在一些网民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习惯性质疑”。有人甚至还“人肉搜索”年轻干部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以期通过蛛丝马迹的发现,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在以往媒体和网民围观的“破格提拔”事件中,尽管有“最年轻市长周森锋”、“火箭干部焦三牛”等正面典型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他事件的负面效应,仍在加剧“逢提必疑”情绪的蔓延。
“干部选任事宜属于公共信息,涉及权力的规范和公共管理,也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公众享有监督和质疑的权利。但对年轻干部提拔形成习惯性质疑,说明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存在可以完善之处。”上海财经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麻国安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不能说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干不了副县长,就不能成为县处级官员,也并不是说领导干部的子女不能做官。关键是要放在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中竞争选拔,这样才能服众。”麻国安说。
“人们质疑实质上是对社会公平正义、信息公开透明的一种渴求。”在麻国安看来,干部年轻化趋势没有错,人们习惯性质疑的一些事背后,并不一定都存在“拼爹”、走后门、靠关系之类的问题。但一些年轻干部升迁备受公众质疑,与之前曝光的一些事件一样,还是人们对公正与透明的疑虑。
“没有习惯性的信息公开,就有习惯性的质疑。”麻国安说,“尽管人们对提拔年轻干部有习惯性质疑,但一些地方政府似乎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所以‘选择性公开’,或‘应急式公开’,便成为一种常态。”
“如果简单地从年龄、家庭出身等角度,就质疑干部选拔的公正性,显然有失公平。”麻国安说,但需要清楚地看到,当前个别地方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已逐渐使“破格提拔”变味,从而导致公信力被严重消蚀。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合理科学、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是关系国家未来的根本大计。
“如果没有宽容、理性的氛围,如果总是习惯性地以‘有罪推断’质疑年轻干部,没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思维,政府人事制度改革就很难推进,会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活力,影响党和政府的事业的继往开来。”王辉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