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底下一座楼”,这是民众对公车的形象比喻。据财政部2011年年初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研究公车改革问题已有10年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近年来的数轮公车改革收效甚微,首先是因为政策较宽松。如,2011年颁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只泛泛地对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管理作出规定,非但没有遏制滥用势头,反而对公车使用合理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竹立家认为,取消公车是世界各国公务用车先进经验的共同点。“我在日本考察时看到,某市仅20辆公车,由公车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公务员提前通过电话电脑预约,这样不会造成浪费。”据悉,目前我国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货币化改革,发放车贴补助;二是集中化改革,即把各单位分散管理的车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三是规范化改革,即通过单车核算、节假日封存、安装GPS等方式加强监控与管理。
“应该说,这三种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都不是十全十美。”叶青认为,首先应取消副省级(含)以下干部配车。“名义上副省级以上干部有专车,副省级以下干部只有工作用车,但如果领导每天都用这部工作用车,它就是专车。界限划分不清楚是目前公车制度的最大漏洞,导致全国各地不同级别的很多官员都拥有实质上的专车。”
这也是为什么伍皓公布公车牌号反而遭到质疑的原因。对于公众来说,公车几乎就等于专车,而伍皓之所以“躺着中枪”,也表明了公众对于公车长久以来累积的不满。对此,伍皓回应称,这不是“专车”是“公车”,主动公布车牌是“微改革”。如果全国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能坚持“微改革”,就可能汇成改革的最强音。
“伍皓及其所在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的‘微改革’,是值得肯定的。”业内人士认为,取消受质疑的领导专车,改为公务用车,并公示车辆牌照,设市民监督小组,接受群众监督,这些举措比起某些地方隔靴搔痒似的非强制性规定,不失为一种进步。现在,公车私用现象愈演愈烈,民众多有怨言,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伍皓主动公布自己的公务用车车牌,为公众提供了一条明确的监督渠道,实质上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自我限制,理应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治理车轮上的腐败,我们呼吁出现更多的伍皓,当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变工作作风、扎实有效地推进节约型社会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