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代表着一个大方向:把电脑平台上的应用,转移到移动平台上,手机成为生活终端。
●借助手机与世界交流,人与人的交往就会越来越冷淡,年轻人和摊贩面对面讨价还价的能力都在急剧下降。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解放观点:最近有报道称,微博上的草根大号(粉丝超过50万、以非官方身份注册的账号,因影响力广泛,大多从事商业营销),分享了近年来微博发展的商业奇迹后,现在的态度是赶紧跑,把微博粉丝转到微信上。与此同时,微信的知晓率开始提高,已经对传统的短信构成了威胁,被戏称为“国内第二大运营商”,用户数量已快赶超联通和电信了。很多职场人士都认为,微信给日常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您最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此怎么看?
张颐武:微信更像上网版短信,在联网的情况下,可以完全代替原有的短信。对我而言,与海外联系特别方便,过去安排对外交流事宜,都依靠一封封Email,不仅麻烦,也无法得到即时回复。现在用微信几乎零成本,而且是即时性的。留学生与家人联系,过去是用电脑上的软件,现在用手机微信,就能以语音和视频的方式报平安。大家赴海外旅游时,也可以随时和朋友们聊天。
此外,我和博士生平时讨论问题就是通过微信群,走在路上都能拿出手机随时沟通。而微信的语音记事功能,我在当笔记本用。每当脑海闪过碎片化的想法时,就用手机记录下来,再用应用软件连缀成篇,等我坐到电脑前时,略微编一下,一篇文章的雏形已经完成。
再者,微信几乎把好用的产品都整合起来,如通讯录备份、QQ邮箱,都整合在微信里。通过微信收QQ邮件时,可以用回短信的方式直接回复,比一般的回邮件方法便捷很多,发过来的文章也能直接阅读。在工作效率上,微信确实对我大有帮助。
解放观点:那么又如何解释由微博转移到微信的潮流?
张颐武:在微博上,大V账号吼一声,相当于报纸和电视台,瞬间众所周知。但普通人如果期待得到同样的关注,是注定会失望的。许多人在微博充当 “自媒体”,结果长期无人关注,求人转、求粉丝,到最后上微博就是为了刷粉丝。而微信是直接发短信,点对点传播,发布信息绝对有人看,用微信时的心态就比较从容。微博要争夺更多粉丝,粉丝少是折磨人的事情,会让心情变得糟糕。而微信更像关系网络,两者的使用目的截然不同。
所以,我不认为微信对微博有替代作用。微博更像一个公共广场,而微信保留了私密性,交流对象主要是身边的朋友圈,大部分彼此熟识。其次,微博的主要功能是发表文章,而微信的主要功能是交流。当然,现在微信上也有公共账号,许多媒体都开始在微信平台发布新闻。但目前来看,总体比例不大,微信吸引人之处,仍然在于朋友间的交流。
解放观点:您认为微信类产品是不是代表未来社交媒介的发展方向?
张颐武:一开始用微信,会觉得它很平凡,每一种功能都似曾相识,如微信群和QQ群类似,聊天和发短信类似,大家上手很快。不像微博,起初会大受震撼。那么看似平凡的微信,特色究竟是什么呢?关键是它非常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
如今IT领域的发展,几乎都在朝一个目标奔走:如何把电脑平台上的应用,转移到移动平台上。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用来打电话、发短信,它越来越囊括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出门导航、订餐信息、网上购物等等,都开始通过手机来实现。如果说,上一个世纪互联网的发明,革新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那么现在,我们可能正在迈入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
其实,当初移动运营商的“飞信”产品和微信类似,起步很早。可惜移动运营商的进取心不够,更新太慢,最终飞信的功能有限。微信说穿了,其功能都没什么无中生有的新鲜创意,它就是真正契合了移动互联网的简明、便捷。因而,几乎不会有人想在电脑上装微信。如今,《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纷纷在微信上开通公共账号,试图把微博功能转移到微信平台上。此外,还有无限多的整合与转移,可以发挥想象。
解放观点:微信背后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其本质究竟是什么?
张颐武: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依赖手机。手机将成为生活终端,手机就是人的头脑向外界扩展的毛细血管,所有的想法将越来越依赖手机进行发布和接收。未来很可能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就能解决所有生活和工作问题,让其他设备沦为辅助设施。这样的改变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现在几乎所有互联网商都在向移动互联网拓展。
在移动平台,所有信息和应用,都能简化成你需要的方式。不像互联网时代,阅读信息仿佛大海捞针,每一步都要自己去找、去点,一不小心就淹没了。移动平台上的新闻阅读更符合个人需求,甚至能进行个性订制。因而,个人的选择权比互联网时代更加凸显。移动互联网时代,永远是以客户自己的选择为最终目的。
解放观点:曾经的互联网,让科幻家演化出“黑客帝国”般的未来。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是否也潜藏着某种危机和隐患呢?
张颐武:借助手机与世界交流,人与人的交往就会越来越冷淡。你会发现,聚餐时大家都先不动筷,先拿出手机拍照传给微信的朋友圈。吃饭时也不乐意交流,一个个依然拿着手机,在朋友圈里看饭菜照片。年轻人乘地铁,一坐下,就拿出手机闷头刷屏,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很少。他们也不善于讲价,和摊贩面对面讨价还价的能力急剧下降。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好处是,可以不限制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人的地域感几乎消失,小乡村和大城镇的人都能随时随地交流,获得一样的信息。但坏处是,太便捷导致工作时间被拉长,生活和工作越来越没有边界。你如果去度假,已经不能纯看海,只要手机还在身旁,就注定逃不开工作。手机就是你的世界、你的器官和思维方式,借助手机你才能有效生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通过手机,人才能社会化。微信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势。
当电脑替代书写时,现代人已经常常提笔忘字,书写成了修身养性的高雅文化。而当“手机的智能化、生活的手机化”潮流正奔涌向前时,我们能否真的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幸福生活,可能还是个挑战。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