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不想当先进”的时候
“中国有个毛病,就是容易搞‘一刀切’,华西一直是避开切的,其实,要避开切也很容易,自己不要去跟风,不要去想当先进。一味要出风头搞花头的,最终都要跌跟头吃苦头。”
滚滚长江东逝水,逝水却有折拐处。在华西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吴仁宝审时度势,实事求是,也有“不想当先进”的时候。
这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浮夸风盛行之际,在公社召开的村干部报产量放卫星会上,数字一路飙升,最高已报到了亩产万斤,轮到吴仁宝了,一咬牙一跺脚,把6亩地的产量报在了1亩上:3700斤,会议主持人连说太保守、太保守,吴仁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到时请派人来监督,多收一斤我们多卖十斤,少收一斤补一斤就行”,自然无人接招。回到村里,吴仁宝挨个找生产队长检讨:“我错了,说了假话,你我之间可不能再说假话了,否则粮食都卖了,群众吃啥?”
多年后,吴仁宝仍前事不忘:“从那以后,我对弄虚作假的一套再不违心随大流了。干部说假话,受苦的是群众,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就得心里没有包袱,不想升官,不想当先进。只有这样,讲的话才能真正为群众负责,为党的事业负责。”
对吴仁宝来说,压力相当大的是1980年,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怎么办?在那些大锅饭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分田到户是非常必要的,而华西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十分壮大,为什么也要分呢?吴仁宝不知多吸了多少香烟,说出的话掷地有声:“人家分田是实事求是,我们不分同样是实事求是!”华西提出两句话:集体重工抓粮,个体修补种养经商。把全村800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副业上通过专业承包,形成了千头猪、千头羊、万只禽的养殖规模,田里青青苗,坡上牛羊跑,院内鸡鸭叫,水中鱼儿跳,农副工全面兴旺。
30年后,在中宣部机关举办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会上,吴仁宝回首往事侃侃而谈:“如果为了要当先进,一定会去跟风,当年分田到户是先进,我们没有分,人家批评我思想僵化。接着,又要向种田大户集中了,我们没有种田大户,也不先进。后来又一村一品了,我们有五六百个品,还是不先进。如果为了先进而亦步亦趋,那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西。”
上世纪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改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关部门要华西带个头,把企业卖掉算了,吴仁宝不为所动,但对村经济结构作出调整,提出要搞“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现在华西有个体经济企业196家,村里建起了私营经济工业园,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华西提倡“一村两制”,但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吴仁宝有一种担心:“如果搞‘一家两制’,丈夫在企业当厂长,妻子开个饭馆,丈夫厂里的客户都跑到这个饭馆吃饭,吃一百付一千,甚至不吃也付钱,集体的‘肥水’就不声不响流进了个人的‘田’;父亲在厂里搞供销,儿子却搞个体加工,父亲联系到赚钱的业务,很可能交给儿子做,结果是‘富了和尚穷了庙’。这不仅仅是集体资产的流失,更重要的是把集体主义思想也流失了。”从运行机制上堵住了产生腐败现象的“暗道”,是对干部最好的爱护和保护。
西谚云: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吴仁宝说:“关键不在于当时是不是先进,而是能不能几十年乃至更长期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此,到底是先进还是不先进,主要是看我们是务实性的创新,还是花架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式的‘创新’,凡是不实事求是的,最后总要一败涂地,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
外省一位县委书记感叹:“我们那里山也好,水也好,就是缺个吴仁宝!”吴仁宝对媒体一度出现的“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的提法连连摇头:“不对,不对,好支部是选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有感于此,多年来,华西先后为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多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举办了互学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