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思维竞风流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两个字非常认同,什么是特色?从实事求是出发,走自己的路,人家没有的你有,才叫特色。”
哲人云: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从新西兰学成归来的吴昊评价爷爷吴仁宝说:“别看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他的一些特色思维,却常常让村里的‘天之骄子’们佩服不已。”
前人栽树后人护,后人更要栽新树。华西金塔是华西村标志性建筑,建塔创意直接来自吴仁宝:“人家要看高楼,上海南京多的是,要说看高塔,那非要来华西不可!所以我主张建塔,有特色,多年后成了文物,越老越值钱。”
1996年,华西建起了全国最高的百米金塔,得名于塔顶的贴金葫芦。金塔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外7级内17层,塔内商场、餐饮、住宿、娱乐、商务一应俱全。外面看不大,里面看不小,外面看不洋,里面看不土,登上15层观光台可鸟瞰华西全貌,左手一指是麦浪,右手一指是工厂,登临过的人都说有特色。令笔者耳目一新的是,二层的10个餐厅的厅名都是用村领导班子成员的名字命名,一打听,果然也是吴仁宝的主意:“这对班子成员既是荣誉,又是压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卒子过河只向前!”
在个人分配和集体积累的关系上,吴仁宝多年坚持一个原则: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企业职工每月只领取50%的工资,其余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年底兑现结清;奖金并不发给职工,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人在股金在,厂在股金在。承包企业的超利润部分实行“二八”分成,两成上交总公司,八成留给企业,“既不吃大锅饭,又不独吃饭,既拉开了档次,又不脱档”。这里既有激励机制,又有制约机制,吸引每一个村民将持久的积极性化为发展经济的强大活力。
吴仁宝在农业一线奋战了60年,可以用6个字概括:50年代“听”,60年代“顶”,70年代“拼”,80年代“醒”,90年代“警”,21世纪“新”。2001年6月,吴仁宝创新了一把,提出了“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周边村可自愿加入华西村。
3年时间,经4次“扩容”,华西的面积由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从1500多增加到3.5万,去年村总产值达540亿元。原来有的村河隔、山隔,路不通,现在架了大桥,开了隧道,路变平、房变高、心变齐,逐步形成“南有工厂、北有粮仓、中间天堂”的新格局,成了别具特色的“村城”。
华西三村村民王仲宝喜气洋洋:“并了二十村,富了三万人,平安一方土,带来万年春!”吴仁宝则不忘他的“经济政治学”:“大华西人与以前比,最大的收获并不单纯是群众经济上富起来了,更重要的是群众懂得了政治,懂得了科学,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满意的地方!”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造人”。华西村领导班子组成很有特色,村党委副书记有41名,24个姓,其中,既有怀揣300元慕名前来的原务工者,也有带着企业自愿加入的原私营企业主。吴仁宝说:“用人对了头,一步一层楼,我们不是培养几个人,而是培养一批人,培养群体。有不少人看了华西以后说,他们要建设成这样起码还要20年,其实,这不是时间的问题,没有好的人才,不要说20年,就是200年也没用!”
吴仁宝特别善于把一些理论原则、政治术语转换成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的大实话、家常话,仿佛还带着晶莹的朝露和泥土的幽芬。比如:什么叫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幸福的三个土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农村富起来,要加快三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解决人才的办法,外聘“大财神”,用好“土财神”,培养下一代“小财神”;不管东西南北风,不左不右不放松,不偏不倚不争风;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方向。一教授在听了吴仁宝的连珠妙语后,信笔写下了即时感受:“聆智慧老农讲经,藐天下学者论道”,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