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化倾向者的四种形象
为更清晰地勾勒民粹化倾向者的特征,我们对本次调查中由统计分析归纳出的“民粹化特征显著人群”和“有一定民粹化倾向的人群”,根据如下六个因素做了聚类分析:F1:爱国主义情结自豪感;F2:怀旧情结;F3:非理性程度;F4:反精英主义倾向;F5:政府满意度;F6:对外交冲突的敏感程度。结果显示,民粹化倾向者中,可细分出较典型的四种形象,或用更为生动的说法,四张“脸谱”(如图1所示)。
第一类,自我陶醉型。这类群体在6个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他们有很强的爱国情结;他们是主权高于人权这一理念的坚定支持者;而且,他们很自信地认为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但同时,他们又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想得过于理想化,认为那时的人们更为淳朴,社会更为平等。这些人很不理性,沉醉于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中,对精英主义有极强的抵触情绪,认为自己的利益因他们而受到损害,因而更可能相信各种形式的阴谋理论。他们不愿理解和包容与自己观念不一致的人,追求想法的绝对同一化。与此同时,他们又缺乏判断力,容易盲从别人。另外,这些人觉得政府不关心自己,没能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对外交冲突极其敏感,容易有过激的民族主义行为。
第二类,怨念深重型。这一类是民粹化特征较为显著的人群,他们的爱国热情排在自我陶醉型和逻辑混乱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为了国家利益应牺牲个人利益。他们沉迷于发现普通人的闪光点;较为突出的是,他们对精英的怨恨、抵触情绪强烈,且缺乏独立的判断力,更可能相信阴谋理论。他们对政府极度不满,并倾向于把外交冲突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第三类,逻辑混乱型。这一群体的爱国热情仅次于自我陶醉型,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信。但他们又觉得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更好,并认为西方政治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不多。他们不太理性,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看法具有一定浪漫主义色彩。但他们对精英群体的抵触情绪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包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不会轻易盲从。
第四类,茫然无措型。这是有一定民粹化倾向的人群,他们有一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但这种激情要明显弱于其他三类人。他们觉得改革开放前中国在某些方面好于现在,但总体来说,理想化程度较低。这类人的非理性程度和对日常生活的浪漫化程度都较低。他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和包容与自己有不同见解的人群,但具有一定程度的盲从心理,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他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较低,但对于国家的外交问题,他们有较强的民族主义倾向。
中国公众的民粹情感温度计
为从总体上对中国公众成为民粹特征显著者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我们采用“民粹情感温度计”来评估,评分从0度到100度,如果评分在50度到100度之间,则意味着成为民粹特征显著者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加以控制和引导;如果评分在0度到50度之间,则意味着成为民粹特征显著者的可能性较低,保持跟踪关注即可。调查发现:中国公众的民粹情感温度为54.77度。这说明,有大量民众是很可能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转化成有民粹化特征者的。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情感温度”所表明的,只是一个人成为民粹特征显著者的可能性,就每个样本个体来看,即使是情感温度较高的人,也未必具有民粹化特征。我们分析了分数在60分以上却不具有民粹化特征的人,发现这些人虽具有较深的爱国主义情结或怀旧情绪,但因为社会信任度较高,非理性因素较少,并没有转化成民粹主义情绪。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单纯的民族主义者与具有民粹化特征者的区别,并更加凸显了较高的社会信任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民粹主义倾向“防火墙”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结论与建议
要重视民粹主义倾向对国家和社会的消极影响,警惕“未民主先民粹”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民粹主义不只像其通常所表现的那样,只是面对国际争端时的极端现象和过激行为。更重要的是,民粹主义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政治生活和社会政策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不仅有助于消解民粹情绪,而且有助于提高政治、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人们经常单纯地把民粹主义看成一种追求民主的思潮。但事实上,即使民粹主义与民主政治不是相互对立的,前者的内涵也要比后者贫乏得多。真正的民主建立在完善的政治制度、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充足的社会资本等基础之上。而民粹主义幻境中的民主,是一种只可能存在于理想化世界里的纯朴而美好的绝对平等状态,带有浓厚的反精英、去政治化色彩。因此,避免公众民粹化,尽量降低民粹化现象带来的危害,就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及时、清晰地告知公众外交事务方面的情况和政策,降低公众不满。随着国际地位的改变,中国目前正在不断调整和落实国际战略,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在此期间,中国与外国之间发生摩擦和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首先,这些摩擦并不会阻碍中国战略转型的脚步;其次,政府为应对这些纠纷和矛盾做出了积极努力。对此,政府须向公众充分解释,避免公众因感到政府在外交方面过于软弱而产生不满。
加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建设,避免弱势群体更加边缘化。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生活水平长期偏低的情况下,民粹化情绪更有可能产生、蔓延。首先,在缺乏保障的窘困状态下,因无力控制自己生活而产生的焦虑和挫败感,会使人迫切地寻求一种安稳和熟悉的状态。这就让人更倾向于从一个抽象的、同质化的群体中寻求安慰,接受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方式,迷失在一种自己可以掌握生活的幻觉中。其次,当人们不得不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展开激烈竞争时,更可能产生敌视和排斥他人的情绪,也更可能相信阴谋理论。最后,为生活所迫者,更可能把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看成某种“完美”的状态,因此而倾向于无限地美化日常生活。因此,正像国家行政学院许正中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建立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向公众提供具有均等性、全覆盖、可获得、公正性和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安全底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平台,避免出现社会群体间的对立”。④